追溯源頭建立起點高 企業打造品牌有需要
蔬菜安全追溯建立的過程如此繁瑣,最后可追溯的信息又過于簡單,讓目前的這種追溯扮演著尷尬的角色,那現實中的追溯制度是如何從源頭建設的呢。
早在2008年,山東就開始在蔬菜、水果、禽肉、水產品等領域推行以物聯網為基礎的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建設,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
在壽光市桑家莊村,有不少蔬菜大棚的門口都有二維碼,手機掃描一下就能記錄下菜農當天進棚的工作信息。
壽光市文家街道桑家莊村菜農桑春雨:日常的管理,澆水、施肥在追溯平臺中都有詳細的記錄。
“二維碼”是該村的蔬菜合作社與一家農業服務公司合作建立的可實時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系統。貼上二維碼的蔬菜大棚,在每一次管理時都有“檔案”建立。而擁有電子身份證的蔬菜成了同類品種中的“貴族階級”。
壽光市桑盛合作社負責人桑利濱:這個追溯平臺讓我們種植過程更加精細化了,包括澆水施肥,打藥,這樣就讓消費者真正地了解到我們這個蔬菜到底是新鮮不新鮮,這樣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人力成本,但是也提高了我們蔬菜的品質,貼上二維碼的小黃瓜就比普通的小黃瓜要高出4—5毛錢。
貼上二維碼的小黃瓜能追溯到多少信息呢?“我用手機掃一下,看看它的信息,行了,種植戶是桑春雨的,他的棚號是94號,采收時間是2014年4月19號,收購時間是2014年4月19號,起運時間是2014年4月19號。”桑利濱告訴記者。
記者看到,可追溯到的信息中“生產過程信息”被簡化了,僅被描述為“生產工藝符合綠色蔬菜種植規程,正常采收”。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所長劉德軍:現在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這種需求,生產者為了提高他自己產品的附加值,為了創造他自己的品牌,他會主動的建立安全追溯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