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振 王明婧
齊魯晚報訊
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沙王村村民林秀英(化名)的回憶里,流經村旁的沙王河曾經清水潺潺,人們淘米洗菜、洗衣灌溉、撈魚摸蝦……這些原先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片段,可如今這條河卻成了周圍居民和工廠企業的“排污管道”,翻滾的黑水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氣味,正在一點一點蠶食掉有關沙王河的美好記憶。村邊有水,這本應是一方之福,卻因為污染而成為一方之災。
沙王河
沙王河全長4.2公里,流域面積300多畝,2007年因修建董子園風景區改建。沙王河從減河引水,自東往西流經董子園風景區(景區內稱作陳段溝),然后自北(三八東路附近)往南最終在104國道附近匯入減河,形成一個水域循環體系,承擔一部分行洪泄洪職能。
昔日灌溉河,成村民眼中“毒沙河”
在沙王村東頭,一條南北流向的小河溝隱匿在繁茂的樹木和水草里,墨色的河水在夏日草木的綠意里格外扎眼,數根干枯的樹木橫躺在河水里。
走到近處,大片大片的乳白色泡沫狀物體漂浮在水面,臭雞蛋一樣的刺鼻氣味令人作嘔,浸泡在河水里的野草從根部開始發黃,風一吹就像一個個的病人,無力地搖擺著。這條最終匯入減河的河流就是沙王河,多數村里人已記不起河水什么時候變壞了,只是調侃地稱為“流沙河”、“毒沙河”。
沙王村村民林光亮(化名)在河邊長大,對沙王河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在沙王河附近承包了幾畝土地,挖起了魚塘、栽上了樹苗,但污染讓他吃夠了苦頭。這兩年,林光亮在沙王河邊栽植的樹苗死了近千棵。“附近火腿廠排放的污水里有火堿、鹽等,那些黑水臭味熏天,通過下水道都排入了沙王河。還有一些生活污水也排進了沙王河,這條1976年修建的人工灌溉河,成了一條臭水溝。”
魚蝦泥鰍不見了,蒼蠅蚊子多起來
林秀英是沙王村的一名環衛工人,每天清掃街道時都會經過沙王河,在她的記憶里,沙王河近40年的變遷史,有著好似大腦斷片的撕裂感。“原來河水可清了,有魚有蝦有泥鰍,不知道啥時候哪里來的臭水,現在什么都沒了,只是蒼蠅蚊子多了。”
時針撥回到1976年,縱貫南北的沙王河將減河水引入德州城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沙王村等附近村落的農田灌溉問題,不少村民將此戲稱為“南水北調”。那時候的沙王河碧水悠悠,水清見底,淘米洗菜、洗衣灌溉、撈魚摸蝦……如今這些畫面只能在村里老人的回憶里重現。“那時候河邊盡是洗衣服的婦女。”林秀英說。
隨著一口口機井的投入使用,沙王河的灌溉職能也慢慢被弱化,這條人工河的流向也變成了由北及南。如今的沙王村大約有1000來戶居民,新修的太陽湖路把村子一截為二,村子北面不斷興建起肉食品加工廠、機械制造廠等,大量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排入沙王河,河水水質逐漸惡化。機井打的越來越深,“原先挖25米深的井能抽到水,現在至少要50米。”林秀英說。
新建污水處理廠讓沙王河看到希望
沙王河能否恢復往日容顏?這是大多數村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去年德州市在市區新建4座污水處理廠,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生態片區污水處理廠占地34畝,負責收集岔河以東,減河以西,104國道以南開發區建成區內的污水。這讓沙王河附近的村民看到了一絲希望。
按照規劃,該污水經污水廠每日可處理1.9萬立方米污水。處理后作為景觀用水,排入減河濕地,經濕地進一步凈化后匯入漳衛新河,出水的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也將用機械壓榨和太陽能干化的方式進行處理,送至發電廠焚燒發電或用于制造有機肥。
“希望能早一天再看到小時候那樣清澈的河水,有魚有蝦能游泳。”林光亮對此滿懷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