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隨處可見分類垃圾桶,其中歷下區垃圾分類已試點實施兩年了。那么,市民在丟棄垃圾時都做到了嗎?昨天,記者對省城歷下區多個地段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走訪,一個個垃圾桶翻過來,發現除了高校附近的垃圾桶分類較好外,其他所謂的分類垃圾桶實則形同虛設。而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垃圾分類方面不光源頭不盡如人意,就是后期運輸處理上目前還是混合在一起,讓垃圾分類失去意義。
單個垃圾分類不清扔哪里 遵循就近原則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解放東路與漿水泉路交叉口附近的垃圾箱進行觀察。由于垃圾桶處在紅綠燈和道路交叉口附近,所以人流量較大,記者觀察到,由于天氣較熱,許多路人手里都拿著各種飲品,喝光后順手就扔進垃圾桶,而大多數路人選擇垃圾桶的原則是就近,而不是水瓶子是否可回收。
下午2點半左右,一位大學生拿著一個空礦泉水瓶,順手扔進標著“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內。記者對其進行了善意的提醒,該學生顯得有些不好意思,解釋說:“剛才沒看清楚。”她說著想把垃圾拿出來重新放,最終還是放棄了。“這里面太臟了,我下次一定注意。”說完便迅速離開。最終,還是記者把“錯位”的礦泉水瓶挪到了“可回收垃圾”的桶內。
袋裝垃圾可謂五花八門 想扔哪個垃圾桶就扔哪個
許多居民喜歡上班出門順手捎走垃圾,于是記者在上班高峰期來到小區附近進行了觀察。記者發現,大多數垃圾桶都分為“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兩類。許多市民手拎著用塑料袋打包好的垃圾出門,大概是覺得垃圾桶很臟,大多數市民扔垃圾的方式是“投籃式”,扔進哪個垃圾桶就是哪個,甚至扔到地上也置之不理。
記者撿起一袋垃圾,拆開來一看,發現里面有粽葉、桂圓殼、蘋果皮等,但還混雜著白色的塑料袋,以及各色包裝袋。
記者采訪時恰好碰到一位保潔大姐在分揀垃圾,她告訴記者看到有居民扔錯垃圾桶,也會上前勸阻。“但只能以勸為主,大都能配合。但也有不聽勸的,只能我們自己再來分。但是一天從早忙到晚,我們精力也有限,最后只能大體分分算了。”
垃圾分類后處理還不配套
據悉,前年2月起,歷下區作為山東省首個四色垃圾分類試點區,投入500萬元在全區36個點開始了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按照劃分餐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4類標準,每組垃圾箱設藍、綠、黑、紅4種顏色。前年10月,歷下區又投資2.7億元的生活廢棄物轉運處理中心正式建成啟用,以這個花園式流轉中心為依托,又引入了40部四色垃圾收集車,以實行桶、車無縫隙對接。
轉眼兩年過去了,所謂分類垃圾桶實則形同虛設,大家丟棄垃圾還是很隨意。“垃圾分類回收也有一些成效,所以希望市民從源頭上繼續增強分類意識。不過,現在省城確實還不具備徹底的垃圾分類條件,今后會加大投入。”濟南市城管局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省城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分類垃圾回收系統,大部分垃圾后期處理依舊“大鍋燴”,這也是導致推廣垃圾分類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
原標題:垃圾分類試點兩年難見成效 源頭隨便扔收集一車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