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名作家最好的方式是讀他的書,我的舊居也沒什么可看的,無非就是給它附加了一個文化符號而已。當日,同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中國作家莫言和法國作家勒克萊奇奧在西安暢談文學創(chuàng)作。
原標題:莫言回應舊居“慘遭游客拔蘿卜”
長江商報綜合消息 “了解一名作家最好的方式是讀他的書,我的舊居也沒什么可看的,無非就是給它附加了一個文化符號而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17日在西安接受采訪如是說。當日,同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中國作家莫言和法國作家勒克萊奇奧在西安暢談文學創(chuàng)作。
2012年,來自中國山東高密農(nóng)村的作家莫言因榮獲諾獎而蜚聲海內(nèi)外,其小說中塑造的“山東高密鄉(xiāng)”廣為人知,莫言舊居的五間土房、農(nóng)具、菜苗幾成各種鏡頭中的“常客”。針對游客一度紛紛涌向莫言舊居參觀,莫言表示老房子原本打算拆掉,當時村里有位單身老人一直借住,就沒拆掉,“就讓它這樣存在著吧”。被問到舊居遭游客“拔院中蘿卜、摳墻皮、挖磚塊”等沾“文氣”時,莫言笑稱,“沒有像輿論夸張的那么嚴重,當時這個院子里確實有一點胡蘿卜,本來也就不是認真種的,自己長出來的,所以說,像挖墻皮挖胡蘿卜這些事都是一件小事。”
莫言上世紀80年代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作品《紅高粱》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里程碑之作,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fā)行,并被導演張藝謀拍成同名電影。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
談及文學創(chuàng)作,法國作家勒克萊奇奧認為,文學本身就是一種交流的方式,寫作并不是為某個人、某個城市或某個地方。寫作是面向大眾的,所以文學是國際間交流的最佳方式之一。
關于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問題,莫言告訴記者說,確實有很多制片方與其商談改編意向,但暫時還沒有投入拍攝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