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濰坊昌邑市飲馬鎮西南村的農田里,有一座占地面積30畝的烈士陵園,765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安靜的趟在這里。他們之中,有名字的只有60個,有地址的就更少了,找不到親人的無名烈士占了絕大多數。67歲的退伍老兵楊智忠在這里守護了13年。從2008年開始,楊智忠踏上了為烈士尋找的親人的漫長道路。
孤獨的守墓人踏上為烈士尋親之路
1947年,在濰坊地區的三合山戰役、岞山戰役中犧牲的,大都是華東野戰軍第九、十三縱隊的戰士。1956年,原昌南縣建立了飲馬烈士陵園,把戰爭時就近埋葬的烈士遷移到了陵園。
楊智忠曾經在新疆服役,父親、舅舅、大哥都是軍人。1950年,楊智忠的舅舅在抗美援朝中犧牲,那一年,楊智忠才3歲。雖然沒有參與過戰爭,但兒時的經歷讓楊智忠對烈士有著特殊的感情。
2001年,老人拿著每月100元左右的工資,與妻子開始守護陵園,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剛來的時候,陵園里長滿了雜草,到處都是蛇和黃鼠狼,到了夜里,貓頭鷹發出凄厲的叫聲!巴砩险姣}人啊,老伴嚇得蹲在墻角,不敢動彈,”楊智忠回憶道。三個兒子對二老的行為極力反對?衫蟽煽趫桃饬粼诹诉@里,清除雜草,開辟菜園子,把陵園收拾的越發干凈整潔。“第七墓區是丈嶺戰役犧牲的烈士埋葬在這里,第八墓區是岞山戰役犧牲的烈士,第九墓區是三合山戰役犧牲的烈士!睏钪侵覍α沂康那闆r非常熟悉。
距離戰爭結束已經60多年了,陸續有很多烈士的家屬前來尋找自己的親人。2008年,來自煙臺海陽的兩兄弟來到陵園尋親,走遍了陵園,查遍了資料,一無所獲。親人自參軍后就失去聯絡,至今連葬身何處都無從得知,兄弟倆面對著七百多座陵墓,撲通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楊智忠看著兩兄弟,心里非常難受,偷偷抹干眼淚,萌生了要為無名烈士尋找親人的念頭。自此,他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不會上網就找兒孫幫忙,一有時間就查看墓地的登記材料,聯系媒體,給民政局寫信,去烈士老家走訪……千方百計的尋找烈士的家人。
資料是寶貝 地圖是武器 為烈士尋親迫在眉睫
楊智忠說,這幾年,得到了很多媒體和好心人的幫助,“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幫烈士找到家,我很有信心!”前幾年,有記者將楊智忠的事跡發到了新浪微博上,并留下了他的聯系方式。從此有很多人打電話來詢問親人的情況。到目前為止,楊智忠已經幫助7名烈士找到了親人。他曾寫信給萊州市民政局,得到了工作人員的回應。民政局把他接到萊州,那一次,楊智忠找了3名烈士的家屬。
老伴一提到烈士尋親的事情就止不住的流淚:“剛開始的時候覺得他特別傻,后來看到烈士親屬來尋親,找不到的哭,找到的也哭。我看著也難受,跟著一起哭,這才開始理解他,F在一有人來找,他就什么都顧不上了,一門心思的幫著一起找。其他的事情我能分擔的就幫著一起分擔!
“很多人問我,老楊,你圖什么。课艺f我什么都不圖,我圖心安,讓烈士心安,讓烈士的家屬心安。”楊智忠凝望著遠處,意味深長的說道:“躺在這里的765名烈士都是為了新中國的解放,浴血奮戰而犧牲的,他們用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我們為他們做點事情也都是應該的!
楊智忠說,這條路真的很苦,它的苦在于力不從心,由于通訊設備和經濟條件有限,他無法走遍那么多地方。楊智忠翻著手里的資料,一頁頁稿紙記錄著每一位烈士能查到的信息,嘆息道:“很多人的家庭住址都查到了,可就是聯系不上人。”手里的資料是他的寶貝,都是楊智忠多年來一點點查到的!斑@張記得是烈士陵墓的位置,這張是烈士的家鄉地址,這張是給民政局寫信的草稿,這張是我編寫的短信草稿……”楊智忠如數家珍。他戴上老花鏡,拿著放大鏡查看山東地圖,他說,這本厚厚的山東地圖是他的武器。楊智忠有一個心愿,希望能有輛車帶著他去膠東半島轉個遍,為更多的烈士找到他們的親人。
“戰爭已經六七十年了,知道這些信息的人越來越少,為烈士找親人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楊智忠嘆了口氣,“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沒有停止的那一天。等我干不動了,還有我的兒子,我的孫子,他們現在很支持我,他們也一定會把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新浪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