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11月5日訊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擴張和加快,很多古老的鄉村已經面目全非,甚至完全消失。為了留住鄉村記憶,近些年來,很多村民紛紛拿起筆,追憶兒時的那山那水、那些祖祖輩輩一直傳誦的人和事。然而,由于鄉村的文化資源有限,很多村史還流于原始手稿,沒有公開出版。
作為專業研究儒學與中華文化的知識分子,我們深感有責任幫助村民完善村史,推動村史出版。同時我們也真誠地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正在發生偉大變革的中國鄉村社會建立友誼和聯絡,參與新時期的鄉村文化建設,為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貢獻力量。
鄉村是億萬萬中國人的根和家園,鄉村不能沒有自己的歷史書寫。舉凡祖輩傳說、族姓家譜、婚喪嫁娶、風俗禮教、方言民謠、特色飲食、鄉村故事、著名鄉賢、創業事跡、善言善行,建國以來以來鄉村社會的種種變遷,等等,都可以寫進村史。那些老建筑、老的生活生產工具等歷史遺跡也可以照片的形式放進村史。
農民創造了中國歷史,我們也相信農民能寫好自己的村史。
投稿地址:山東省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翟奎鳳收,郵編250100。
來稿請寫上你們的聯系電話,我們收到來稿后,將及時審閱,提出修改意見,并積極推動村史的早日出版。
鄉村退休教師、老村長等鄉賢是鄉村的文化精英,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我們希望有條件的鄉村都能編一部村史,把祖祖輩輩的嘉言善行、風土民情、奮斗歷史傳給子子孫孫。關于村史編寫的具體體例,也可來信商討切磋。
編寫村史是當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中華文化的根系在鄉村,只有把鄉村社會建設好,中國才能真正富強文明起來。鄉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如火如荼的鄉村建設正在不斷刷新中國歷史的新高度。
想參與村史編修和鄉村文化建設的志士同仁也可來信聯絡。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