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英認為,按照《實施方案》,到2017年,山東地煉企業平均規模由目前的230萬噸/年提高到450萬噸/年;到2020年,全省地方煉化企業平均規模提高到500萬噸/年;同時,山東將重點扶持東明石化、海科集團、利華益、東營華聯、匯豐石化、京博石化、金誠石化、墾利石化、恒源石化、濱化集團等骨干企業。
郭樹清喊話2000萬噸進口配額
“近三年來,山東地煉開工率僅為40%左右,近期則下滑至30%。”劉江遠表示,這是因為山東地煉國內原油資源計劃僅有122.2萬噸/年,而且沒有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
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透露,截至2014年10月29日,山東地煉一次常減壓裝置開工負荷為33.81%,同比下降9.98%。陳晴表示,以往開工率下降一般發生在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今年市場情況不好,眾多山東地煉選擇小范圍開工。
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所屬煉油廠全部使用自產或者進口的原油,按照加工能力通過管道運輸足量供應。為了解決原料難題,《實施方案》已提出,“幫助和支持骨干企業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3]83號)法人文件精神,申請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
事實上,對于打破原油進口權限制,山東地煉和山東省政府層面的相關動作已經持續很久。
國家能源局2013年10月下發特急文件《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稿)》,著手設計地煉進口原油的分配原則和方案,其中提出要放開對山東省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給予1000萬噸/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
2014年7月,國務院在長沙召開部分省份和企業經濟座談會,山東省省長郭樹清在該會議上提到山東地煉企業原油進口配額問題,明確提出希望先期得到2000萬噸的進口配額。
據記者了解,郭樹清近期在主持召開地方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座談會期間表示,要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爭取,幫助山東省地煉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和原料進口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累計原油進口量2.82億噸,但非國營進口配額一共只有2910萬噸,僅為總進口量的一成左右。2014年8月,曾有消息稱,民營地煉企業將獲得原料進口權。
“現在也沒有動靜。”一位山東地煉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能獲得原料進口權,將挽救處于生死邊緣的山東地煉企業。
劉愛英透露,截至目前原油進口權放開已經有了初步方案,劃定相應的產能和油品質量標準,山東多家地煉骨干企業均符合相關資質,但國家相關部門內部遲遲無法達成統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