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平時不常上網,不常舉行簽售會和讀者見面會,平時都是如何跟讀者交流的?
答:我既沒有微博也沒有博客,從某種程度上說我是一個很落伍的人。但我并不排斥這些現代科技,我也渴望交流,就像今天的這個環境。我個人覺得我跟讀者交流的最好機緣,最好方式就是我的文字,我常將一些難以言表的東西用一支筆去表述,很多讀者是能夠理解的,我也能聽到很多回應,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問:以前只知道您是作家,不知道您是思想家,最近您開始做講學,這就可能會占用您很多時間。那么您接下來的創作方向,是思想方面還是在文學方面?
答:實質上,我曾經寫過一個48卷的《張煒文集》,里面幾乎有一半的篇幅都是我在做教育時留下的文字。也就是講,我個人不是全部精力都放在虛構作品上?赡艽蠖鄶等藢ΜF在的作家都有一個誤解:作家就約等于小說家,實際上不是的。作家,嚴格意義上講,他是在運用一切題材和機會來表述個人對生活的態度的這樣一個人;同時,寫作者也常常有個誤解,就是要“服務讀者”。而其實寫作是一種心靈之業,要始終聽從內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種方式。我個人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看得很重,但同時我更會深入到生活中去考察,反而虛構作品用的時間不是特別多,過于專業化對寫作者是不利的。
問:很多人說您是一位不斷給文壇帶來驚喜的作家,想知道您在《也說李白與杜甫》之后還會進行哪些方面的嘗試,打算給文壇帶來怎樣的驚喜?
答:實際上我沒有給文壇帶來多少驚喜,我是一個按部就班的比較平庸的寫作者。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我不太跟隨潮流,我是在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無論是虛構作品還是對社會某些方面的一些表述,包括學術研究方面。只要是我認為有意義的就會堅持寫下去。
《也說李白與杜甫》是張煒在萬松浦書院的講演稿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共有七講,是一本關于李白和杜甫的文學沉思錄,對李白和杜甫在求仕、婚姻、創作和晚境等話題逐一做了闡述,思想深峻、發人深省, 處處充滿了智慧的火花和靈動的雋語,融匯了作者對人性的剖析和對人生的觀察,許多觀點都精辟入里、啟迪人心。
另悉,11月23日期間,泉城路書店二樓的三希堂精品館將舉辦“民間收藏張煒手稿及版本展”,感興趣的市民可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