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治理擁堵,濟南時隔12年后再次擬定錯時上下班方案,主要覆蓋龍奧大廈公務員和市區內中小學。不少市民質疑,以公務員和學生為主體的錯時出行能否緩解擁堵。交通專家表示,錯時出行可能刺激開車需求,治堵還是要大力發展綠色交通。
治堵短期有效長期難說
據濟南市擬定的錯時上下班方案,公務員上下班延遲半小時,而中小學上下學推遲至少20分鐘,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彈性工作制和網上辦公。
有市民質疑,“到底是哪些車輛在堵?哪些路段在堵?送孩子造成的擁堵是多少?錯時上下班方案有沒有詳盡的數據證據支撐?”
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認為:“實施錯時上下班的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擁堵,出臺錯時出行的依據是什么?錯時出行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
山東交通學院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副教授張萌萌稱,從目前實行錯時上下班的城市經驗來看,錯時出行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峰時期擁堵問題,但是從長遠來看不一定有效。“錯峰上班之后,甚至可能會刺激開車。民眾會評估政策帶來的影響,時間長了可能會慢慢漲回去。一旦市民覺得路上不堵,那么又有人會去開車。”張萌萌說。
治堵得減少汽車出行
2014年12月,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提出,上海要實行錯時上下班制度,可能會面臨一些現實困境,主要有三對矛盾:交通與單位的矛盾、錯時與生活的矛盾、錯時上下班與高速機動化的矛盾。
對此,張汝華認為,上海面對的三對矛盾濟南也依舊存在,不過濟南最大的問題還是小汽車增長過快,交通供給能力遠遠小于交通需求。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濟南新增機動車225535輛,按照濟南700多萬的人口計算,平均每31人購買了一輛新車,平均每天就有617輛車被購進。
張汝華稱,錯時上下班跟拓寬馬路、修高架以及修建停車場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增加交通供給,無非是鼓勵更多的人去開車,從出發點來說可能就是錯的。“治堵的判斷標準應該是會不會有利于減少小汽車出行,是否符合綠色出行的理念,并且是可持續的。”張萌萌也認為,錯峰上下班真正形成制度則很難。“這關系到每個公司和企業的問題,政府不可能強制推行,不可能強制規定企業員工的上班方式。”
研究者表示,錯時上下班制度有待進一步討論。就濟南來說,為了有效地緩解交通擁堵,需要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比如公交運力的調整、公車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