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濟南人都知道魯菜中有一道著名的菜肴——— 九轉大腸,也知道這道菜的發源地是濟南九華樓。如今,這座2002年被拆除的著名近代建筑,在離其原址不遠的地方已經重新矗立起來,記者今天對這座“老建筑”進行了實地探訪。
九華樓匾額未能回歸原位
記者來到縣西巷北頭的武岳廟改造片區,重建的九華樓就在后宰門街的東頭路北。原來的九華樓是坐南朝北,現在則改為坐西朝東,但整體面貌基本一致,也是兩層的石質小樓,前臉是拱形大門。券門上方匾額兩側有圓形花欞窗,顯得很靈動。整座建筑雖然明顯可以看出是新建的,但因為建筑形制基本按照原樣修建,所以還是透露出一些歷史感。記者也注意到,在券門上方安放石匾的地方還是空白,九華樓的石質匾額并沒有出現在原來的位置。通過向施工人員等采訪,得知目前施工方并沒有九華樓原來的石質匾額,匾額還在濟南市文物部門那里。
記者隨后聯系了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賓,他告訴記者,九華樓老石匾現就保存在閔子騫墓所在的墓園內,那里存放著在濟南境內出土和發現的很多石刻文物。而九華樓的老石匾是一件具有很高價值的文物,辦理了正規的文物入庫手續。
陳賓說,在九華樓重建初期,施工方找過考古所,想要將這件老石匾安放到重建的九華樓門上。但后來不知什么原因沒有再聯系,所以考古所也無法將這件文物“物歸原主”。因為按照相關文物法規規定,這樣的文物必須要辦理嚴格、正規、完整的手續后才能出庫。
但這并不是說,這樣的文物就不能重新利用,只要建設方和文物主管部門溝通協調好,這類文物利用起來并不難,而且此類文物能被重新利用也是文物部門非常愿意看到的。另外,陳賓對記者表示,此次九華樓的重建除了老石匾沒用上外,還有不少重要石頭構件也沒被重新用上,這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武岳廟、福慧禪林寺修繕完畢
記者在現場看到,九華樓的北側和后面都是新修的仿古建筑,但很多地方是通過玻璃等現代材料進行連接和裝飾的,別有一番風味。
在九華樓北側是重修的武岳廟,現在武岳廟的山門、主殿、配殿、東西廂房、四角亭等建筑已經全部完工,屋瓦鋪設、油漆彩繪等工作也已完成。整套建筑雖然是按照原樣新建的,但不失古樸,顯得非常大氣。一些工人正在進行細節處理,完善配套設施,據稱將于6月前交付使用。
而武岳廟西側是福慧禪林寺,現在也已經修繕完畢。福慧禪林大殿面闊3間,進深3間,抬梁式木構架,青磚及料石砌筑墻體,綠琉璃瓦屋面,帶前廊硬山式建筑。東西長12.08米,寬8.09米,建筑面積111.81平方米。據現場發掘出的殘碑記載,福慧禪林大殿最近的一次維修是在 1939年,距今已經70多年。因為這座建筑保存情況較好,所以此次只是在整體抬升后進行了不落架重修。
記者看到,重修后的福慧禪林寺大殿顯得非常有氣勢,墻面、屋頂都保留、利用了原有建筑材料,在東西兩面山墻上,還各鑲嵌著原來的一通古碑,整座建筑依然透露出濃厚的歷史氣息。
有居住在周圍的市民稱,他們希望五岳廟、福慧禪林寺大殿、九華樓等建筑趕快修好,這樣就能為后宰門街片區增添一些歷史文化內涵,應該能帶動整個片區的旅游,也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和游人來這里游玩,體味老濟南的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