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訊 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辦事處在秦臺水庫南側和西側建設了1.58萬畝林場,以秦臺水庫、渤海革命紀念園、民兵訓練基地、秦臺風景區為依托,環水依景發展生態林,近而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產業,同時將這些旅游景點連為一體,成為濱州市城市后花園、市民休閑旅游的景區、城市防護林的龍頭亮點。還與多家企業共同探索開展工業旅游,讓人們親眼目睹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體驗生產線上的操作。還有鴻瑞醫藥公司準備在渤海革命紀念園東側建設影視基地,集影視制作和文化旅游與一體。濱北街道辦事處逐步打造出一條特色旅游帶,有紅色旅游、綠色生態旅游、廉政文化游、軍事訓練能力拓展游、工業游和鄉土文化游。
紅色旅游地,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占地530畝,建筑物總面積約25000平方米,集教育宣傳、旅游休閑、研究觀賞于一體。渤海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是解放戰爭后期山東的三大戰略區之一。建有渤海革命紀念塔和革命烈士英名錄長廊,供后人瞻仰。讓國人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牢記“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銳意創新,實現強大的“中國夢”。紀念園的建成,使渤海革命老區的輝煌歷史得到更翔實的展現,老渤海革命文化遺產得到更有效的保護。目前已被確定為國家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以及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等,已成為濱州市及原渤海區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廉政文化游是老城杜家宅。濱州杜家,久有“一門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譽,曾以“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 “滿門皆清官”而聞名華夏,被譽為“濱州第一家族”。從明末的江西、湖廣布政使杜詩、甘肅巡撫杜承式,到清朝咸豐年間咸豐皇帝的恩師、協辦大學士杜受田以及其子軍機大臣杜翰等,將杜家推向歷史最高峰。杜家為官者數百人,其中不乏地方首腦、封疆大吏、內閣重臣,有的因為剛正不阿被貶官,有的因為政見不同被罷官,也有的壯烈殉死,但是他們做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清正、廉潔。 在杜宅影壁墻的中央,有一個正正方方的“一品清蓮”磚雕。蓮花象征著清正和廉潔。另外,影壁墻都是由一塊塊的方磚組合而成的,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常俗,保持600多年的輝煌,被譽為“濱州第一家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杜家人做人、做事講究正心,心正則人正,人正則事正。
秦臺軍事訓練中心南有秦皇臺風景區,北有秦臺水庫,西鄰渤海戰役紀念園,風景秀麗,且具有軍事重地的嚴肅、安全和活潑,餐飲、住宿、娛樂一條龍服務。彩彈射擊真實模擬軍用雷達,油桶,戰壕、沙丘,再現兩軍對壘,冒著槍林彈雨,任你縱橫疆場。飛碟射擊真實地模擬狩獵場景,如果你沒條件去打獵,那就來吧。它充滿挑戰性、趣味性和競爭性,是一項能讓普通人獲得狩獵樂趣的合法運動。騎馬是所有運動項目中對身體最有益處的貴族運動,不僅僅是鍛煉,它其實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能力拓展是一種戶外體驗式學習,通過參與精心設計的拓展訓練活動,超越自我,融入團隊,在分享體驗中獲得感悟,并遷移應用于實際的生活工作中,已達到激發潛能、增強團多活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目的。
篦子張村的“鄉土藝術博物館”, 集搶救、保護、傳承、研究于一體,聚文化、展覽、旅游、飲食為一處,更好地展示民間傳統文化。博物館利用張洪慶老人和堂兄弟閑置的5座農房內,共有40多間房屋,展示的是他30多年來搜集、整理民間民俗文化的成果,該博物館收集的民間藝術品共有八大類,光剪紙年畫就有一萬多件,刺繡、木雕、磚雕四千多件。已有好幾所學校把這里作為實踐基地,每逢周末很多家長們帶著孩子來這里,學剪紙、泥塑、面塑,“到中午吃飯時,有好多孩子在哪里玩得正起勁,家長過去叫上五六遍,還是在哪兒玩,不過來吃飯。”張洪慶說。 (通訊員 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