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也許都會記得中學歷史課本上的一張照片:臺兒莊大捷后,指揮這場戰役的國民黨將領李宗仁,一身戎裝,氣宇軒昂地臨臺兒莊火車站站牌而立。6月20日上午,我們尋訪團一行,正是在同一站牌下(這是當年臺兒莊戰役時留下的僅有的幾處原貌之一),爭相拍下與李將軍同樣姿態的照片。
1937年12月,日軍精銳磯谷、坂垣兩師團分別沿津浦、膠濟線南下西進,分進合擊臺兒莊,企圖攻占徐州,占據中原,威脅武漢。是時,駐守徐州,指揮山東、江蘇和安徽、淮河以北的第五戰區的國民黨軍隊,在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于臺兒莊英勇阻擊日軍并擊潰敵軍終獲大捷。作為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臺兒莊戰役改變了當時整個抗戰的進程,使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徹底破產。大捷震驚了世界,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的決心。毛澤東在隨后(1938年5月)那篇著名的《論持久戰》中這樣說:“每個月打得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地沮喪敵人的精神,振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
臺兒莊戰役中,我軍共有10萬余人參戰,而日軍3萬余人。從人數上我軍占優。但從當時裝備比較,雙方相差極為懸殊。史料介紹,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在與日本軍隊戰斗力比較上,只能達到以十當一。因此臺兒莊戰役,雖然以三敵一,但仍屬以弱擊強。
81歲的孫寶成老人,是如今臺兒莊全區僅存的一位當年戰役的目擊者,講起當時的情形,老人記憶猶新——
當時,老人家住臺兒莊古清真寺附近。戰役打響前,老人隨著家人已一起撤出了城寨。但戰斗打響后,家境相對富裕的孫寶成父親始終放不下心,就領著他一起冒險回家探望,沒想到就此困在了城中。當時,古清真寺是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陣地之一,孫寶成也得以親眼目睹了我軍的英勇:一天夜里,在孫寶成家院中,8位國民黨戰士每人發了一把大刀,組成敢死隊誓師后沖出院落,最后一個也不曾回來。一天早晨稍稍平靜時,孫寶成壯膽走出家門,立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個國民黨戰士抱著一名日本兵,日本兵的后背和國民黨戰士的前胸都變成了兩個大洞——很明顯,這是我軍戰士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戰役結束時,孫寶成在門前看到一位我軍戰士尸體,胸前插著刺刀,手里還緊握著大刀,他正前方是一具無頭日軍尸體———他是在被刺中之后,用盡最后力氣砍下了敵人的頭顱……
臺兒莊戰役大戰紀念館的講解人員告訴記者:當年戰斗進行到最慘烈時,城區的四分之三曾淪陷敵手。當時守城師長池峰城曾打電話給守城總司令龐炳勛,請求撤退以稍作調整。龐回復道:一步不準撤!戰士打光了你這個師長填,你們填完了我這個總司令上去填!當年我軍官兵就是這樣以血肉之軀保衛了這片土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臺兒莊當之無愧地被注上了“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的標記。
當年血戰已過去60多個年頭,但戰役給臺兒莊留下的印記卻是永遠的。臺兒莊與這場戰役緊緊聯系到了一起,而這筆珍貴的資源,也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發掘。
記者發現,在經濟并不非常發達的臺兒莊,城區中最好的建筑是兩個并排而立的紀念館。其一的李宗仁史料館建在原臺兒莊大戰火車站的遺址上,為獨特造型的哥特式建筑。館內現藏有李宗仁各個時期的照片400余幅,文史資料1000余份,遺物和文物60余件。另一個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規模更為宏大,史料也更為豐富:不僅有大量照片、實物,還有不久前剛剛去世的著名國際友人、記者愛潑斯坦等人留下的戰役現場錄像,彌足珍貴。
有一個事例很能說明臺兒莊對戰役資源發掘的用心:李宗仁史料館建成后,為使其更有號召力,區里甚至專門在旁邊建起一高檔洋樓,供李宗仁第三任夫人胡友松女士長年居住。依托當年的戰役,臺兒莊還開發了臺兒莊遺址以及與此相關的運河風景區等。看來臺兒莊戰役的巨大價值,是這座小城永遠都享用不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