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鎮,曾經是中山通往廣州的重要港口,自清朝末年建墟得名。雖流年吹毀容顏,但老街風貌至今猶存,尤其沿河獨具一格的老建筑,仍在歲月中保留著“嶺南吊腳樓”的韻味,老碼頭依然仿佛是鑲嵌在河岸的不眠之珠,曾經的興盛與衰敗演變盡收眼底。”
昔日港口古韻
港口鎮位于中山市東部,境內河涌密布,水道縱橫,商鋪民居均分布于一河兩岸,水上船只穿梭交織,水上交通非常便利。在清末年間港口發展成墟,是當時中山石岐至廣州必經的重要港口和驛站,故名港口。
提起港口,在許多中山老人的記憶里,都會有一段乘搭“花尾渡”的回憶。據港口土生土長的老人楊老師講述,清宣統三年(1911年),在中山境內的河道上出現用火輪船拖渡的駁船,主要從石岐通往廣州、肇慶、江門等地。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渡船中,最為雄偉的要數“花尾渡”。該船高三層半,以進口坤甸木制造,船頭掛有一平方米左右的“虎頭牌”,上繪貔貅,威風凜凜。而船尾因兩舷繪有彩色圖案而得名。當船在河面上行駛時,遠遠望去,猶如“水上宮殿”,是當時珠江下游的獨特一景。從石岐到省城廣州,人們只需在船上舒舒服服地睡上一個晚上,第二天便到了廣州的天字碼頭,彌補了當時中山至廣州沒有公路的缺憾。
由于港口位于岐江河邊,故當時從中山石岐至廣州就必需途經港口。“花尾渡”每每停泊在港口接送乘客時,人來人往的港口碼頭頓時熱鬧起來,除了匆匆上落的乘客外,還吸引了河堤兩岸眾多頑皮的小孩們前來,在“花尾渡”船邊追逐戲水。在歡聲笑語中,“花尾渡”鳴笛徐徐起航,承載了無數中山人的離愁別緒或殷切期待,漸漸地駛向遠方。
今日河堤新貌
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變遷,許多古鎮都已經不知不覺間在我們的眼前漸行漸遠,甚至在視野中消失了。聽港口老人講述,解放初,港口只有群眾村、民主村和西街村三條村,現今的港口居委會原是群眾村下轄的地方。而居委會門前這條被人們稱為“港口瀝”的河堤,則是當年港口碼頭所在地。
初秋的清晨,柔和的陽光灑在河堤兩岸。記者沿港口瀝長堤南往北走,岸邊綠樹成蔭,鳥語不斷。而河堤對岸的西街,一間間臨水而建的“吊腳樓”上,殘舊的招牌依可稀見,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這里曾經以繁華碼頭的身份,承載著無數的鄉愁離別,而現在,昔日的船只不再泊岸于此,波光粼粼的河面只留下一兩只孤寂的木船相依相伴。伴隨著微涼的輕風,河上偶有漁舟往來穿梭,吱吱呀呀的搖櫓聲,不經意間總令人勾起對鄉村生活的美好回憶與向往。置身其間,雖然沒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風光,不過眼前親切的美景更令人有種遠離塵世的感覺。
由于現時河邊已建起了橋梁,昔日的舊碼頭不知位于何處,沿路記者問了好幾個當地老人才清楚具體的位置。在當地老人楊老師的帶引下,記者在港口瀝的河邊依稀看見一級級石階,斷了的石柱。據說,以前這條河的河面較寬,船只要停靠的時候,就從側邊慢慢地靠過來,再用撐竿點住碼頭,預防力量太大撞壞了船只。當年整條河上還沒有橋,從港口瀝的東街過西街或其他地方,大多要坐船,所以除了貨運的碼頭外,大部分為客運碼頭。岸邊的商埠碼頭熙熙攘攘非常繁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