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查閱資料得知,李之儀在當時還以尺牘擅名,亦能詩,這兩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蘇軾稱贊。李之儀的妻子胡氏,字文柔,世為常州金陵著姓,其通讀經史佛書,尤精于算術。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間有疑志”經常向她請教,并屢次嘆息說:“得為男子,我益友也。”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出知定州,報請朝廷聘李之儀為幕僚。李之儀57歲時帶著全家老少遷至太平州,生活極為凄苦,第二年,胡文柔經受不住喪子之痛病亡。李之儀晚年第二任妻子楊姝,是安徽當涂的絕色歌姬, 比李之儀小三十多歲。在妻子胡文柔死后,不幸的李之儀有幸結識了另一位紅顏知己楊姝。他們老夫少妻以詩文自娛,《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據說就是在這個時候寫出的。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李之儀病逝,享年80歲,葬當涂藏云山致雨峰,官終朝議大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70卷、《姑溪詞》1卷。
李之儀一生官職并不顯赫,但他的一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卻感動了無數人,有心人還將這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翻譯成了英文。李家莊族人為了紀念這位詞人,遂將原村名“李家莊”易名為“李通判村”。后來分為通判一、二、三村。
村人不談李之儀
醉里吟詞到天明
在通判一村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村民只知道李之儀是一個很優秀的詞人,到現在很多人都對他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耳熟能詳,但因為年代相去久遠,村民大多對李之儀的前前后后沒有詳細的了解。
原無棣縣文史委主任任連巨告訴記者,他也曾經了解過關于李之儀的資料,在對李通判村了解中,他并沒有從村民口中得知任何和李之儀有關的蛛絲馬跡,一位老族人向他解釋了其中幾點原因。這位老族人介紹,在宋末元初,因兵荒馬亂李家莊村民四處逃難,李氏族譜丟失,后來安定后,李氏族人有的回遷到信陽,成為后來的李通判村村民。任連巨隨后又查閱了康熙年間的《海豐縣志》、民國十四年的縣志。《海豐縣志》對李之儀和他的堂哥李之純作了介紹,在民國十四年的縣志里,在對二人作了介紹的基礎上,對李之儀的夫人胡文柔也作了介紹。80年代初,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里,對李之儀的介紹也是山東無棣人。
近千年過去了,許多關于的李之儀的真實故事已無從考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又流傳出一則關于李之儀的傳說。傳說一年,李之儀聞母病重,匆匆趕回老家,卻未及見最后一面。捧著慈母病重期間親手為他選摘制作的那壇醉棗,李之儀悲痛不已。一年后,喪滿歸任的李之儀將這壇珍貴的醉棗鄭重地贈送給蘇軾,二人啟封開壇,在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只見紅棗瑩琥珀之光,溢瓊漿之氣,令人滿口生津,心馳神往。蘇軾小心地捏起一枚醉棗放入口中細細品嘗,酒香和著棗香,頓覺齒頰互芬,透體通暢,如食仙果。二人睹物思人,即席聯成一首七絕:“家母仙逝紀酉年,紅棗千里情一壇。三杯白酒祭亡靈,長留慈愛在人間。”賦罷,蘇軾題筆在壇上寫下“醉棗”二字。從此,無棣金絲小棗做成的醉棗名揚江南。
對于這一則傳說,村人卻是聞所未聞。對于李之儀身世的猜測也如他的那一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詞,讓身在愛情中的人們徘徊不得其解,只能靠心中的美好設想深悟其中味。
現在,但凡聽過李通判村這個名字的信陽人,對于李之儀的詞總能略說一二,記者在信陽鎮政府樓下和一位門衛交流時,她還特別自豪地向記者背誦,“時間過那么久了,我說不上來李之儀是個什么樣的人,但我知道他寫了一首特別棒的詞。”
在通判一村記者還聽說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事情,一位叫趙希民的村民,平時對《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詞句并不能順暢背下來,但在醉意中卻能一字不落地背出。在村頭,隨便叫上幾個村民,也總能對這個詞說出個大概。
通判身影無覓處
鋼材市場立村頭
如今,置身李通判村內,雖有各個年齡段的人對李之儀的不同聲音和了解,但與那個美好的詞句相比,似乎都已經黯然失色。在通判一村的村頭,記者看到了正在火熱運營中的通判鋼材市場,記者了解到,這個鋼材市場始建于1997年,主要經營各種鋼筋、鐵板、角鋼、槽鋼、帶鐵、管材等產品,客源主要輻射樂陵、沾化、慶云、海興等周邊地區及當地農村。該市場初建位置位于信陽鄉原駐地大濟路東側,由于交通便利,市場定位準確,經營方式靈活,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村民介紹,40多年前,通判村勤勞的人們曾不辭辛苦騎著自行車去天津拉鋼材,發展到現在的初見規模,如果要寫成詩詞,肯定又是另一番味道罷。(于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