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這里曾是座古代軍港。作為隋王朝向高句麗用兵進行軍事輸出的海上橋頭堡,煬帝楊廣曾派他依為股肱的晚隋著名軍事將領來護兒在此鎮守,在三次發兵高句麗的軍事行動中,海軍皆由此出,海上軍事地位一時無兩;1300多年前,這里還是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站,日本學問僧多次從此登陸,前往長安學習中原文化和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就是由此走向日韓,影響日韓政治架構至今。這里是虎頭崖港,位于萊州市西南約10公里處。記者來到這里,穿越歷史的塵煙,感受這座古代軍港千年的凝重,千年的悠遠,千年的肅殺。
在經歷過千年的歷史風云之后,當年的虎頭崖軍港如今已成為一座小型的民用碼頭。千年前十里連營的軍帳,如今已被一座座民居所替代。千年后,這里漁民聚居、漸成村落,稱虎頭崖村。萊州廣播電視臺原新聞部主任劉永強曾對虎頭崖村及虎頭崖港進行過詳細研究,并撰文稱早在唐代,虎頭崖村現址上即建有一座占地50畝,筑有4座城門的高大城堡。而就在幾年前,有人在嶺北“窯上”取土時,還發現過一尊銹跡斑斑的鐵炮,但已無法斷代。劉永強說,“城”南的那片山坡,當年民間稱之為“得勝坡”,曾由唐朝名將施大耐鎮守。這些民間傳聞的真實性目前已無從考證,至少官方正史并無記載。但在古城遺址附近,至今仍有村民會揀到一些疑似隋唐時期的殘磚斷瓦,似乎又為這些傳聞的真實性,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憑據。不過,在虎頭崖村,一座修建于1946年的三層燈塔至今完好無損,據說這已是膠東沿海少有的老式燈塔,盡管歷史并不久遠,但卻完好保存、不容質疑。
虎頭崖村里的小巷大多東西走向,可以直通海邊。沿著碎石鋪砌的小巷,隨處可見那些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庫房和商鋪,灰磚高墻、圓拱門窗,全部都是西洋風格建筑。而就在海邊懸崖處的一塊巨大巖石上,一處題刻依稀可辨:橫批為“雙鳳臺”,豎排則為“山海奇觀”,落款是“李鴻章”。對此石刻,萊州民間爭議頗多,大多數觀點傾向于此石刻為民間狂人托李鴻章之名偽書,根據石刻漫漶不清、刻工粗糙、筆法拙劣,與李鴻章傳之于世的手書相差甚遠。但劉永強卻并不這樣認為。他撰文稱此石刻應為李鴻章真跡,不過是因為當地石匠刻工水平太差,才使得臨摹變形而遜色。他的依據是當初李鴻章聲名顯赫,應該沒人敢冒他的大名在此偽書。這些爭論的是非曲直目前也已無從考證判斷,但虎頭崖港作為古代軍港,卻是明確載之于正史、不容抹殺的歷史事實。《資治通鑒》記載:(煬帝大業九年夏四月,公元613年)“時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以舟師自東萊將入海趣平壤,玄感遣家奴偽為使者從東方來,詐稱護兒反”;《北史》第七十六卷《來護兒列傳》記載:(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遼東之役,以護兒為平壤道行軍總管,兼檢校東萊郡太守,率樓船指滄海。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高麗主高元掃境內兵以拒之,列陣數十里……十年,又率師渡海,破高麗奢卑二城”。隋時東萊郡即為現在的萊州。而史書中所稱的“高麗”,即為現代史學家所稱的“高句麗”,與現代民間通稱的“高麗”完全不同。高句麗為高氏高麗人政權,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地方政權,國土橫跨現在的中國、朝鮮和韓國。高麗則是王氏高麗政權,是亞洲中世紀時一個位于東亞朝鮮半島的王國,1287年起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回復獨立;13世紀至14世紀時曾向元朝稱臣,被元朝劃為行省之一,全稱為“征東行中書省”,直到元朝滅亡為止。
到了元明時期,虎頭崖港依然作為一座重要的海上軍事要沖,成為中央政府發兵高麗的重要海上軍事橋頭堡和物資補給地。但至晚清和民國初年,這里的軍事地位已每況愈下,逐漸演變成一座民用港口和商業港口,京津一帶的客商由此通商至膠東半島和昌濰平原。到20世紀30年代時,虎頭崖港已經成為山東沿海與東北的重要通商碼頭,東北的大豆、豆餅、木材和煤炭源源不斷地運達此地,以此為中轉運往山東內陸,徹底完成了虎頭崖港由軍而民的歷史轉身。作為一千多年前曾名噪中外的一座軍事大港,虎頭崖軍港已徹底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凌云鵬 朱曉兵 鄭衛軍 劉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