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諾鄧村旁的諾水顯得有些渾濁,水量大了不少,從形似獅象的兩山之間注入江中。江水在這里繞出了一個”S”形的灣子,形成了類似太極圖案的天然地貌。在太極圖當中,北部的莊坪壩子和南部的連井坪壩子組成兩個魚形,恰如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儀。諾水旁有間破舊的老屋,從窗戶望進去,里面被水浸泡著,用指尖輕沾溢出的水放到嘴邊,淡淡的咸味。楊伍松的火腿廠離老屋不遠,每年冬天,他就把老屋里被水浸泡的泥土提到廠里,倒入一個兩米多高的木桶,用來腌制著名的諾鄧火腿。這種火腿和宣威火腿、鶴慶圓腿并叫做云南”三大名腿”,在諾鄧村家家戶戶都會制作,只有楊伍松辦了廠,每年他要加工1000多條火腿。
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至今還有元、明、清代的建筑院落90多個,民國后的建筑院落60多個,還有寺廟、祠堂、牌坊等20多處。每一處院落都巧妙地利川山勢地形布局。一層疊一層往上走,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山于山勢較陡,前后人家之間的樓院重接,臺梯相連,往往是前家樓上的后門即通后家的大院。諾鄧的民居建筑物工藝精美,門、窗、木梁、柱、檐都講究雕刻圖案的美觀精細,山墻、院墻上繪有 圖畫或圖案。每戶人家正房、廂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藝各顯特色,幾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兩來,
村里居住著不到1000人,大多從事農業牛產,除了房屋以外,和一般的農村沒有區別。
對于諾鄧人,他們成為真正的農民只有五十年,特別是與他們從事了兩千多年的“王商業”來說。歷史仿佛在這里開了個玩笑。79歲的黃令品老人說 ”我們家是世代灶戶,到我是19代,代代以煮鹽為生。村里共有16灶。分別是乾、元、亨、利、貞、溫、良、 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金。我家是‘信’字灶。村里田的人少,沒有鹵水(內人家就在灶上做工,背水、砍柴、運鹽。解放以后,公私合營收歸國有,以鹽業為生的灶戶、鹽商、工人失去了生活來源,全村人才一起學種田、開荒種地。”
說不上是前進還是倒退,諾鄧的輝煌就在五十年前停止了,剩下的只是那些住在雕梁畫棟的“豪宅”里的農民。
交通:大理下關客運站,坐到云龍縣的班車,行車約3.5小時,到達后坐機動三輪車,行車約30分鐘。
諾鄧火腿是云南除宣威火腿、鶴慶圓腿之外的三大名腿之一。
巍山古城 (南詔國的發源地)
建于明洪武23年的巍山古城,1987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到了1994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基本保持了600年前的棋盤式格局,原有的25條街、18條巷也沒有較大的變化,古城內的民居,其建筑體量、色調大多保留了明清建筑風貌,土木結構,瓦屋面,二層坡頂,院落式古色古香。有文獻資料如此描述當時的巍山古城:城方如印,周圍四里三分,建四門,上樹譙樓,此樓高三層,可望全川,下環月城,備極堅固,中建文筆樓為印柄。由此可見,巍山古城“城方如印”的基本格局還在,明清風格還基本保存。整座古城里,以從拱辰樓到鐘鼓樓一段保存得最為完好。
巍山古城
最最難得的是,古城的居民到現在還生活在一種活的文化生態之中。無論走進哪一家店,都能聽到軟糯的巍山口音的問候,這才是“到了巍山”的感覺,如果你隨意從一扇窄窄的門進去,竟可見到明清時候的老房子,而里面依然有人住得很舒服,可以說整個古城的氣氛、節奏,環境都應當是令人愉悅的。現在有一些著名的古城城內幾乎沒有本地人在活動,只剩下一個空殼,但巍山卻不。巍山還是巍山人的巍山,因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主體,并且只有活的文化才是真的美麗,這里的人以一種近乎固執的情懷固守著這一份美麗,真令人感動。
這樣的古城,是人們理想中的古城,是人們向往的地方;這樣的古城,才是有記憶的古城,有靈魂的古城,是浮華世界中難得的一方凈土!
由于地處大山,所以房屋建筑保存的相對完好,拱辰樓、馬鍋頭故鄉東蓮花村、彝族神山巍寶山等都是不錯的去處。
小吃:真味不需濃
在筆者看來,巍山還是一個可以盡享口福的地方。在這里,有各種好吃的蜜餞,小卷粉,各種爽口的小咸菜,都是讓你一吃就忘不掉的。就連文化名人宣科先生來到巍山后,也被這里的小吃所吸引。他說,一只上好烏骨土雞,放在本地的土罐里用文火燉,幾個小時后,用筷子輕輕一撥,整只雞就會“骨肉分離”了,除了巍山,哪里還能有這樣的美味呢?不僅如此,宣科先生還專門請了兩位巍山當地的烹飪高手,到麗江他的莊園中做廚師。
一根面
巍山還有一種小吃是很有文化意味的,那就是它的“一根面”,這是一種寓意團結、吉祥的小吃。一盤面,只有一根,卻有小手指粗細,下面的時候才一邊下一邊拉成普通面條的粗細,一碗面只有一根,一家人吃的面也只有一根。在世博會時,巍山人還到昆明表演了萬人吃一根面,引得眾人驚嘆。
(火加巴)肉餌絲是巍山最有名氣的小吃之一,到巍山的人都少不了要吃上一次。肉的營養價值高,且湯濃白味鮮美,如果能每天吃上這樣一份高質量的早餐,真是一種難得的福氣啊。
交通指南:從大理古城搭4路車到下關后直接在巍山車站坐班車就可以到巍山,自己開車50分鐘左右,坐車1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