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寺內景
普濟寺
四站鎮歷史上就遺有佛教寺院。清王朝道光11年(1831年)該鎮的東興村(當地人稱老爺屯),就建立一座最篤壽寺。內有喇嘛1百余人,其中常駐喇嘛30多人。清光緒6年(1880),此寺因火災被燒毀又在老爺屯西南1華里處重建最篤壽寺。因此廟建在老爺屯偏南方向,故人們習慣稱之南廟,也叫喇嘛廟。解放后,僧人孟和于1956年當選為肇東縣第二屆人大代表,孟和圓寂后、終止了宗教活動。
1989年四站鎮有些解放前就信仰佛教并曾皈依佛門的老信徒,在70多歲的老居士、老中醫大夫龔永祥的發起下,曾多次聯名上訪市宗教部門,要求批準建立佛教活動場所,四站鎮政府也同意他們的意見,經市宗教部門考核后,于1992年5月批準建立四站鎮普濟寺佛教活動場所,按政策規定進行了依法登記(登記證號11803)。并成立了三自愛國小組,愿興為普濟寺住持、三自愛國小組組長。佛教活動場所成立后,因信教群眾增多、原佛堂小,影響宗教活動,1993年4月開始擴建寺院,1994年寺院擴建竣工。后因多種原因該寺住持愿興出走,又先后換請吉林的玄道、齊齊哈爾大乘寺的中顯、七臺河的果豐、江蘇的子空、江西的法波,2001年11月從林口縣興隆寺請來了凈妙法師任住持、三自愛國小組組長,此寺共換了6任住持。
這個寺院,自從凈妙任住持,三自愛國小組組長之后,徹底改變了原來寺院混亂的狀態,開創了宗教活動的新局面,使宗教活動走上了正常、穩定、健康的軌道。他積極帶領廣大信眾,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規,遵紀宗法,愛國愛教,堅持正信,自覺接受黨和政府領導,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扶困濟貧、樂善好施,為社會做了很多的好事、好事。自2001年出任該寺住持、三自愛國小組組長到2004年5月末,他為黨和政策、為社會、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幫人所需,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共捐獻出63萬5千5百20元,深受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贊譽。因此,當選為肇東市政協常委、綏化市政協委員、肇東市佛教協會會長。
此寺院于2003年8月已經省宗教事務局正式下文批準建立四站鎮八里城普濟寺。寺內現有落發出家僧人20名、教職人員22名,佛教信徒2千余人,大型法會最多時近萬人。寺院占地面積9,9878.40平方米、建設面積3,750平方米。廟宇軒昂、氣勢宏偉、潔凈、幽雅,引人入勝。本寺座落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金人故址八里城北門外200米處。
法源寺
該寺是座二僧廟。1995年3月經原肇東市民族事務委員會批準成立的念佛活動點。其念佛點在原肇東鎮北一道街路東,有兩大間磚房作佛堂。后因香火日盛、佛堂狹小,無法開展正常法務活動,在原肇東鎮6南街買了1座四合大院獨門獨院的磚房。由于信教人員逐漸增多,磚房房屋小,影響開展佛事活動,又將舊房扒掉,于2003年4月末重建了寺院(此寺成立寺院與擴建均有省宗教事務局的批文)。
1995年在宗教活動場所年檢登記時,原市民委根據《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辦法》的規定,給予了登記(登記證號11802)。此寺住持、三自愛國小組組長常通法師(俗名段輝),寺內常住落發出家女尼8單,在這8名僧尼中,有1名26歲的省中醫學院的大學畢業生、5名高中畢業生、2名初中畢業生。寺內教職人員9人、信徒5百余人。本寺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設面積834.6平方米。寺院建筑比較規范、高大、壯觀、敝亮、院落比較四襯。
這個寺院的愛國宗教組織,多年來,一直積極帶領廣大信教群眾,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和法規,自覺接受黨和政府領導,愛國愛教,與政府保持一致,宗教活動始終保持規范、正常、穩定。發揚了佛教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為社會做了很多好事。在1998年抗洪搶險中,為災區群眾捐款8千多元,捐獻衣物5千多件,近百袋大米、面粉,并購買了2千多元的蔬菜和副食品;2003年5月抗“非典”時期、嚴格執行政府和宗教部門的各項規定和指示,確保了宗教活動場所和廣大信教群眾的生命安全。據統計,此寺每年都要拿出2千多元捐助社會貧困戶和孤寡老人,并主動幫助附近群眾鋪路。因此,該寺2001年被評為綏化市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03年被評為全省文明宗教活動場所。綏化市民宗局局長蒙和同志專程為其頒發獎牌和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