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總是帶著你對“它”曾經的想象。
香港,在我的少年時,是環宇彩色電視機里含情脈脈的溫兆倫,是用攢了很久的壓歲錢捧回的聽不懂的粵語卡帶,是同學托香港姨媽買來的不斷從她小小的鼻梁上滑落的大墨鏡。和很多人一樣,香港,熟悉又陌生。
從太平山頂俯瞰港灣夜景
第一次去香港,北方也已是這樣的冬季。拖著行李去酒店的路上,擦肩而過的每一張面孔都帶著亞熱帶的茂盛、生動。即便是在街頭發宣傳單的男仔,也是一身西裝,抖擻著精神。女人更是漂亮,不,準確地說,是后天修飾的精致,但不做作。遠遠地看去,細膩的皮膚中透著一絲金屬光澤,一步步走近,才發現是南方特有的水潤飽滿。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是去街邊的茶餐廳填飽肚子。香港老派的茶餐廳通常是狹窄擁擠的,出身草根的老板總是兢兢業業地在店里端茶送水,態度反倒比服務員好得多。趕上豪邁詼諧的,雖然有些火氣,卻不是蠻不講理之人,談吐間總能令人開懷大笑,甚至會用普通話講幾個時下流行的段子。坐下點份蝦仁炒蛋,再配上港式奶茶,味兒就是那么的地道。有朋友說,香港的美味!按箅[于世”。對于這些不張揚的老店來說,它們看重的不是“創新”,而是“保持”一貫的水準。
最近一次去香港,分別十幾年的同學特意帶我去了一家煲仔飯店,不大的門臉坐滿了老主顧,沒有預訂的我們,只能在街邊支張小桌子。飯菜的品相真不敢恭維,但彌漫的醇香多了一種時間的沉淀。
香港對于傳統有種天然的尊重
除了茶餐廳,不能錯過的還有許留山甜品店。其實,想錯過也難,九龍的街頭就有幾十家。據說,上世紀60年代起家的“許留山”最初做的是清熱濕的龜苓膏及涼茶,上世紀90年代,憑獨創的芒果西米撈成為港式鮮果甜品店的大哥大。如今,“許留山”已經開到了北京,慕名而來的客人會排起長隊,不過,沒有了擁擠著各式欲望的街頭,沒有了空氣中蒸騰著的潮濕熱氣,“芒果布甸”也失去了“香港味道”。
如果不以購物為目的,匆忙的香港街頭也是可以讓人悠閑的。
挑個陽光滿滿的早上,靠在香港文化中心廣場的臺階上,眺望維多利亞海灣的風景,這里被一些旅游寶典列為人生必去的50個勝地之一。從太平山頂俯瞰港灣又是另一種視覺感受,這樣的畫面總是出現在香港街頭的明信片上。遺憾的是,港灣上空常常彌漫著霧氣,抹淡了璀璨的燈火。不過山頂還是要上的,因為通往山頂的纜車很特別,是與香港電車、天星小輪齊名的,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交通工具。纜車由兩條直徑44毫米承載負荷139噸的鋼纜牽動,路軌依山勢而建,最斜的坡度可達27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