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巷子是最具老成都特色和風情之所在,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群落組成,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藝術與文化底蘊的花園洋樓、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
寬窄巷子古街市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西端金河賓館北面,東接長順上街,西通西城根街。全長約500米。房舍大多建于民國初,少數建于清末,大半是兩個天井即前、后兩個四合院式的平房。
八字粉墻,紅檐青瓦,大門前兩側一般還殘存著蹲放石獅、石鼓的石墩,門楣上雕著金瓜、佛手、壽字等飾物,屋脊有殘存的泥塑獸頭等。【詳細】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錦江區,地處市中心的大型商業區,熱鬧繁華,集購物、美食和美女之大成。春熙路是由軍閥楊森于1924年建成的,最初叫“森威路”,后取老子《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的典故,改名為春熙路,有著“百年金街”的美譽。
春熙路本打算修成直線,但當時的總府街馥記藥房老板鄭少馥是法國領事館的翻譯,并借此拒不拆遷,楊森也只好妥協。所以在中山廣場處,春熙東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北路都相互錯開。 【詳細】
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是當年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由后人重建得以保存并成為紀念杜甫的博物館。公元759年隆冬,躲避“安史之亂”的杜甫攜家眷入蜀,見這里景色宜人,林木繁秀,便依溪營建茅屋而居,一晃四載,創作了240余首詩歌流傳至今。漫步草堂,古樸典雅,幽深寧靜。廨堂之間,回廊環繞,別有情趣。
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后點綴亭臺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云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之大成。【詳細】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區南,肇始于公元223年建惠陵時。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最具影響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有三國圣地之美譽。
武侯祠博物館分為文物區、園林區和錦里三部分。文物區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等組成,歷經風雨,現存主體建筑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修復。
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尊,文物薈萃,尤以唐“三絕碑”,清“攻心”聯最為著名。園林區南郊公園原系抗日將領劉湘陵園,有仿清帝王陵建筑群,浮雕式的石碑坊大門,旌忠門、碑亭、薦馨堂、劉湘陵依次排列在400米長的甬道上。【詳細】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區,距離成都火車站不遠,是始建于唐代的川西著名佛教寺院,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這里最早的名稱是“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但于明朝末年毀于戰火。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傳說在這里苦行修持的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的影像久久不散,于是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所以就在重建時把信相寺更名為文殊院了。
文殊院不但大殿有好幾重,邊上還有悠長的回廊以及一間連一間的說法堂和念佛堂,頓時會使人產生肅穆、古樸和深邃幽遠的感覺。 【詳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周邊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及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為徹底根治水患,造福百姓,時任秦國蜀郡太守的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歷時八年,建成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通過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大工程將岷江引水分流,灌溉農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