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于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
其間,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余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詳細】
“北有故宮,南有木府”。簡單一點說,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麗江古城中的“紫禁城”。如果說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話,那么在木府,我們將翻閱到一個在西南地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木老爺就是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是納西人的老祖宗。
“沒到木府,等于沒到麗江”。看看麗江地震后新建的木府與地震前的木府有多大的差別。
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鼎盛時期木府占地一百多畝,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臟所在。【詳細】
束河古鎮處于麗江所有景區的核心部位,是游覽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長江第一灣和三江并流風景區的樞紐點。從麗江古城往北,沿中濟海東側的大路行約四公里,便見兩邊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的束河古鎮 。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 束河古鎮之古稱。
“束河”,納西古語稱“紹塢”,本意就是“高峰之下的村寨”,因村中有一潭“龍泉”,所以也被稱作“龍泉村”。【詳細】
普濟寺,藏名"舍培蘭辛林",意為"解脫修行院",坐落在麗江古城西6公里的普濟山密林中,青峰疊翠,風景優美,是距古城最近的一座喇嘛寺。
普濟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道光十四年(1854)拓建,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普濟寺掌寺大喇嘛圣露活佛重修殿宇,大殿覆以銅瓦。
"百年花發海棠寺。萬疊山朝普濟門。"這是清末麗江"四舉"之一、納西族教育家王竹淇撰寫的一副楹聯,原懸掛于普濟寺山門門柱上。這副楹聯一是寫普濟寺的自然環境,二寫一枝獨秀、聞名遐邇的普濟海棠。【詳細】
拉市海是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拉市”為古納西語譯名,“拉”為荒壩,“市”為新,意為新的荒壩。
拉市海由季節湖變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鏡的湖面倒映著玉龍雪山,越冬水鳥安然棲息,或翱翔于藍天白云之間,構成高原濕地特有的氣息。和北方的高頭大馬不同,滇馬體態矮小,適合走山路,舊時它們是茶馬古道上的主要運輸工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