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城區

▲吳承丙代表中共濟南市歷城區第十三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把臨港開發區新區
打造成全區新興產業發展主陣地
強力推進臨港開發區新區建設,力爭通過3-5年努力,打造成全區新興產業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要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以萬達文體旅游城、首創奧特萊斯等重大項目為帶動,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態,推動服務業轉型發展。積極打造華山冷鏈物流基地、董家大宗貨物物流基地和鮑山城市物流配送基地,推動物流業整體提升和跨越發展。借力“全省民間資本支持創新創業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堅持錯位發展,打造歷城金融發展高地。力爭到2021年,現代服務業產值占三產比重達50%以上。
加快歷城二中搬遷
全面實行零擇校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全面實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應保盡保;進一步統籌救助體系、強化政策銜接,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規范化、救助科學化的救助聯動機制。
提升就業服務和全覆蓋水平,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金鑰匙”工程等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確保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全部享受到就業援助,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
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快歷城二中搬遷建設工作,全面實行零擇校,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圍繞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形成覆蓋城鄉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框架,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確保2018年
全區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識貧、精準脫貧,確保2018年全區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要把精準扶貧與發展產業相結合。用好國有林場、山體植被、水庫塘壩、閑置宅基地等資源,加快推進特色種養+扶貧、鄉村旅游+扶貧、互聯網+扶貧等產業項目建設,最大限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要把精準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對貧困戶的教育引導和技能培訓,不斷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要把精準扶貧與政策兜底相結合。
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建立社會救助和扶貧開發的數據互通、資源共享信息平臺,推進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真正實現精準扶貧同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等政策的無縫銜接。
章丘區

▲劉天東代表中國共產黨章丘市第十二屆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培育1000億規模的主導產業集群
做大做強裝備制造產業,鼓勵合資合作,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1000億規模的主導產業集群。扶持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綠色建筑、環??萍嫉刃屡d產業,支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拉長產業鏈條,壯大規模實力,培育1—2個300億、2—3個100億規模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做優做特現代服務業,適應城市經濟發展新趨向,大力發展高端教育、科技創新產業,促進文化旅游、現代物流規?;s化,加快健康產業、新金融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15%左右。
科學規劃產業發展空間
實行差異化定位
開發區主項目區圍繞產城融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主要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圣井片區重點發展高端教育、健康、總部、研發、金融等現代服務業。
龍棗片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建筑產業化等產業。
化工產業園逐步從精細化工向新材料轉型,打造循環經濟示范區。
城東工業園要拓展區域空間,將唐王山路與普雪路聯通,更好承接制造業項目轉移,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
赭山、桃花山工業園要有序實施退二進三,形成綠色發展新亮點。主動適應濟南高新北區和小清河復航形勢,規劃建設配套產業園、倉儲物流園。堅持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功能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發展一批特色小鎮。
鎮街民營園區要編制二次創業規劃,抓好功能提升。
做好泉水文章
建設濟南東部衛星城
報告指出,未來五年章丘要建設以產業高地、宜居新區、文旅名城為主要特征的濟南東部衛星城。
城市更新要以突出特色為基準,以重大交通設施為紐帶,東西兩翼展開,南北適度拓展。
主城區突出泉城風貌,山泉河湖城有機融合,全方位做好泉水文章,創造敞開式觀泉親水條件,拓展沿路水系景觀,逐步實現兩泉貫通,有序開展泉域周邊拆遷改造,打造泉水生態文化標志區;
向南突出山水風情,實施引黃補源工程,建設水體公園、濕地公園,完成章萊路改造工程,南外環與旅游路聯通,加快濟萊高鐵南站建設和周邊開發,打造生態涵養、旅游休閑片區;
向北突出田園風光,適度擴大泉水景觀區域,建設北外環,將繡江河生態片區、高鐵北站片區有機融為一體。圣井新城要追求生態優美、高端大氣,積極吸引優質高端科創平臺入駐,更好承載省會城市功能轉移,打造融入省會的橋頭堡、產城融合的主戰場。
要穩步實施南部生態片區保護性開發,著力做好“雙湖”片區有序開發,積極推動“臨港攜河”片區加快開發,引導尋求最佳發展路徑。美麗鄉村建設要按照省級規范,點線面結合,因村制宜,各專其美,所有保留村莊達到省定標準,推出一批“明星村莊”和精品片區。
打綠色牌
做好“顯山露水”的文章
報告指出,要大力實施山區造林、退耕還林(果),加強生態屏障區、生態水源涵養區建設管理,突出抓好“山東章丘國家森林公園”“濟南白云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加快生態濕地、景觀走廊、廣場綠地等綠色空間建設,做好“建綠透綠、顯山露水”文章。
突出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規劃建設白云水庫、泉水水庫,深入推進水系水庫聯通工程,全面落實“河長制”,確保河流水質穩定達標。
推進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加強雨洪資源利用和重要補給區、生態涵養區改造,加快建設海綿城市。
要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新能源汽車、公交車和公共自行車。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