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市中區、天橋區、歷城區和章丘區黨代會開幕

  黨代會主要審議通過縣區黨委、紀委工作報告

  規劃未來5年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目標舉措

  未來5年,這4個區的發展重點來了!

  市中區

  宋永祥代表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市中區第十一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打造老商埠歷史文化主題街區

  完成濟南賓館—中山公園擴建等舊城更新項目

  市中區將以城市有機更新為目標,既注重通過棚戶區拆遷、老廠房和舊樓宇改造實現城市再生,也注重通過傳承文化記憶、修復歷史街區實現城市復興,打造“一核兩圈”的省會中心區域。

  “一核”,即以百年商埠保護開發為核心,高標準打造老商埠歷史文化主題街區,全面啟動二期、三期改造建設,撿拾歷史碎片,深挖文化底蘊,打造展示濟南形象、彰顯城市魅力、傳承歷史文化的標志性區域。

  “兩圈”,即經十路以北總部企業和樓宇經濟聚集圈,全面完成濟南賓館——中山公園擴建、上新街、城頂街等舊城更新項目,引導高端樓宇業態互補、功能互通,打造全市總部企業最密集和樓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

  王官莊、七賢、白馬山、黨家、陡溝

  是未來拆遷改造的主戰場

  市中區將向西部、西南部擴展延伸,將王官莊、七賢、白馬山、黨家、陡溝5個片區作為未來拆遷改造的主戰場,以拆遷拓空間,靠空間促發展,全力打造“一帶五區”的新城區。

  “一帶”,即以二環西、二環南、二環東路32公里的沿線為中心發展帶,啟動全部舊村改造,加快興隆泛旅游綜合體、南北康片區、文莊綜合體、大廟屯文化創意城等重點片區建設。

  “五區”,即環保生態產業區,整體規劃開發山水集團重汽集團廠區及周邊魏家、黨東等舊村近萬畝土地,以環保、科技、生態產業為定位,打造支撐全市“四個中心”建設的重要節點。

  工業設計產業區,整體規劃萬壽路周邊區域,發展壯大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建設代表濟南形象的工業設計城。

  文化創意產業區,加快星工坊·飛爾姆樂園、紅場·1952、泉城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培育文創產業集群。

  現代物流產業區,加快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推動新城工業基地轉型,在全區布局建設“互聯網+便利店”。

  科技創新產業區,加強與山東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濟南大學對接合作,加快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實驗室和產業研發中心,打造全國一流的高科技產業園。

  依托玉符河景觀風貌

  建設一批生態農業小鎮

  “一河”,即依托玉符河景觀風貌,建設一批產業與生態有機融合的生態農業小鎮,發展戶外拓展、精品民宿等產業;

  “兩峪”即澇坡峪和渴馬峪,挖掘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村居風貌,培育中草藥種植、特色林果等一批鄉村產業項目;

  “多園”,即改造、提升、新建一批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銜接南部,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進造林綠化、水系建設和污染防治工作,實現與濟南南部山區良好銜接,共抓大保護,合謀新發展,打造濟南的泉源、綠肺。

  5年內集聚百名以上創新型企業家

  千名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

  持人才優先發展,優化人才政策引導體系,大力實施頂尖人才聚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產業領軍人才發展、青年英才儲備“四大工程”,重點引進培養信息經濟、新興金融、創意設計、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頂尖人才、高水平團隊,力爭5年內集聚百名以上創新型企業家、千名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

  打造一批城市公園

  大力實施“增綠添彩”工程,重點推進萬靈山、小龜山等山體公園建設,打造一批社區游園、城市公園、街頭綠地,豐富綠化層次,提高綠化品質,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城鄉綠化空間體系。

  建設覆蓋城鄉的養老體系

  突出醫養融合發展,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推進居家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五助”服務,建成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天橋區

  劉程華代表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天橋區第十一屆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

  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

  要高于全區增幅兩倍以上

  加快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崛起。用好開展省級園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和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試點的機遇,激發內生動力、釋放發展活力,加速產城融合,推動新區建設。把產業培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點打造新材料、信息通訊、智能制造、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積極融入濟南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瞄準德國、韓國、臺灣引資引智,瞄準世界500強、國企和民營強企招大引強,讓開放成為園區加快崛起的強力助推器。未來五年,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要高于全區增幅兩倍以上,努力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把握軌道經濟機會

  打造商業集聚區

  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天橋區要把握軌道經濟、跨黃河橋隧建設、大明湖景區免費開放、火車站北廣場建成、小清河復航等機會。

  帶動區域價值提升和功能轉變,深入把握濟北城市次中心和北湖、桑梓店建設地區中心帶來的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深度適應和引領資金、技術、產業、知識、消費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打造一批富有特色、體現魅力、提升形象的特色商業集聚區,帶動高端產業和人氣商氣集聚。

  推動北湖、徐李、濼口、藥山等片區拆遷

  為“北跨”打造支點

  推進棚改舊改(征地拆遷)。深入實施棚改舊改(征地拆遷)攻堅行動,列出單子、排出時序,堅持勇字當頭、快字當先,力爭跑出天橋棚改舊改(征地拆遷)的加速度。

  強化北湖、徐李、濼口、藥山等重點片區工作推動,加快北湖公園和地標建筑建設,積極推進小清河沿線舊村居改造,為跨過黃河去打造戰略支點。

  高度重視回遷安置,深入推進安置房小區管理星級評選活動,大幅提升安置房小區居住品質。

  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加快推進老國有企業廠區改造,留住、傳承近現代工業基因,盤活老廠區土地資源,實現城市有機更新。

  提升全域城市功能

  在道路建設上加大投入

  服務保障軌道交通R2線、M2線、M4線和環線建設,推動沿線、沿站點產業業態、空間形態再造,放大軌道交通建設的帶動勢能。完善“15分鐘生活圈”,配套商業、教育、衛生、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標山路、新趙路等一批規劃路,改造藍翔路、徐李路等一批破損路,打通生產路、北關北路等一批斷頭路,消除藍翔路鐵路橋、東西丹鳳街等一批積水點,建設北部熱電廠、園區變電站等一批功能性項目,提升全域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