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遇上西雅圖》是近期電影市場上正火的一部電影。這部由薛曉路[微博]執導,湯唯、吳秀波、海清、買紅妹、金燕玲共同主演的愛情輕喜劇自3月21日上映后,即以其文藝小清新又不失幽默的風格征服了市場。截至昨天,該片上映10天票房累計達到2.3億人民幣,成為早春電影市場上的一匹黑馬。對于一部小品式的電影來說,這樣的票房成績足以自傲,更何況還連帶收獲了不錯的口碑。
愛情喜劇是國內電影常見的類型,每月上映個七八九十部也是常事。只不過好的不多,差的不少。觀眾早已被胳肢得神經麻木,既難被逗笑,也難被感動。《北京遇上西雅圖》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自有其獨特之處。平心而論,《北京遇上西雅圖》算不上一部佳作。假如去掉“國產”的標簽,當這是一部好萊塢出品,真可以隨手挑出一籮筐的毛病:節奏慢、無高潮、結尾拖;演員方面,湯唯在電影前半段的表現,映襯得買紅妹、海清個個可以拿最佳女配,更別說本來就是最佳女配的金燕玲了。事實證明,女神演不了二奶,只能演二奶范兒的女神。文佳佳在電影后半段從敗金女變身為女神之后,湯唯的表演就自然多了。
盡管如此,《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編劇水平依然高出國內同類作品一大截。這或許是編劇做導演的一大優勢。起碼,薛曉路講了一個有轉折、有呼應、有細節的故事,人物有特點、有轉變,細節有曲折、有幽默,鏡頭精致,群演靠譜……基本上,這部電影兢兢業業地在每個方面都做到了及格線以上,同時還表達了導演的一點溫暖的小情懷,這就已經很難得了。因為,相對國產電影的普遍水準來說,“及格”不是基本的要求,而是很高的要求了。我們的電影創作者,胸懷大志、目光高遠的多,腳踏實地的少。希望《北京遇上西雅圖》這樣野心不大、腳踏實地的作品取得票房上的成功,能夠讓更多的電影創作者回到地面上來。
楊蓮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