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說,展會開始前嘉華通過微博、微信、電話等各種形式通知會員和關注嘉華的客戶,活動組織方相比往年也加大了宣傳力度,僅30日一上午,嘉華的銷售額將近20萬元。“我們的目標是三天500萬元,好戲還在后面呢!”看上去他信心滿滿。
記者了解到,“只展不銷”一直以來是不少“中國式”旅游交易會的“特色”:一個3m×3m的標準展位2000元,參展商沒有太多選擇空間,規模、氣氛出不來;宣傳也不到位,很多老百姓不清楚旅交會跟自己有什么關系。2000元成了純投入,考慮到這一點,不少旅行社越來越不感興趣。直到2011年,在青島承辦的中國國內旅游交易會上,有旅行社現場擺售特價線路,旅交會恢復本來面目,交易雙方唱主角的情況這才初露端倪。
本次旅交會,特裝展位占總展位數的比例已達到65%左右,除了旅游產品特賣,展會還舉辦了旅游風情演出、旅游推介會、主題講座、旅行商踩線等一系列豐富的活動。為了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到旅交會現場銷售的活動中,組委會專門設置“銷售創新獎”,對業績突出的代表團和旅游企業給予獎勵。山東旅行社主營出入境旅游業務,上午開場不到兩個小時,獨家經營的沖繩海島產品就有7人簽約。看到這樣的成績,總經理王玉才很高興,不過對照起倫敦等國外旅交會,他覺得仍有改進空間。
“互動內容還可以更有創意,旅游是一種體驗,很多體驗產品都可以搬進現場。我曾見過韓國人、日本人現場制作泡菜、壽司讓客人品嘗,也見過中東國家用阿拉伯語為來客書寫姓名作為小禮品,這些方式我們也可以嘗試。另外,既然是山東國際旅交會,不妨邀請濟南之外更多城市的旅行商參與進來。”王玉才指出,宣傳方面也可以更有重點,交易會的這種變化,需要及時傳遞給老百姓。
多家旅行社負責人向記者表示,9月是暑期之后的旅游小淡季,老年人、婚慶旅游者、錯峰出游人群預計將成為成交量增長的最大推手。另外,考慮到本屆旅交會處于“十一”之后《旅游法》實施、市場環境凈化、行業大洗牌的關鍵時期,各大旅行社、景區等更是鉚足了勁兒招攬人氣,試圖為節后回歸以“產品”、“服務”為本質的競爭打下良好基礎。(付玉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