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瞭望》新聞周刊以《一顆小衛星背后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為題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報道。
鏈接:http://page.palmtrends.com/show.php?id=Lmdwl3Ss98M74
報道原文如下:
“4月18日,我們研制的‘紫丁香一號’衛星,已與參與國際QB50工程的其他27顆立方體衛星一起,作為定期運往國際空間站的貨物,裝載在‘天鵝座’貨運飛船‘約翰·格倫’號中發射進入太空了。”衛星團隊的總體設計和測控負責人、哈工大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博士韋明川興奮地介紹。
“紫丁香一號”微納衛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團隊自主設計、研發。此前,2015年9月20日,該團隊就已成功發射過我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的微納衛星。
“雖然我們早就萌生了做小衛星的想法,但直到QB50工程項目出現,我們才真正組成團隊,并且凝聚出戰斗力來。”韋明川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QB50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參與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微小衛星國際合作項目,邀請全球高校參與。
2011年夏天,韋明川正在和業余無線電俱樂部的同伴們為自己進展緩慢的小衛星計劃苦惱。偶然在網上看到學校參與QB50工程的消息后,他第一時間申請參與項目。
韋明川介紹,團隊以衛星技術研究所為依托,凝聚了航空宇航與科學技術、力學、計算機技術、控制工程、機械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熱能工程等多個學科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是一支“混搭夢之隊”。
哈工大非常支持這些心懷夢想的孩子們。2012年1月,國內首個由學生自主參與設計、研制、調試與應用的微納衛星團隊正式成立。學校投入資金扶持團隊研發,“紫丁香一號”由此誕生。
在“紫丁香一號”研發期間,國內另一項目啟動,高校學生自主研發的衛星也有機會發射了。哈工大再次投入財力、物力,全力支持。2014年3月,韋明川團隊正式提交參與此項目的意向書,從而誕生了“紫丁香二號”衛星。由于該項目的發射時間相對更早,就出現了“二號”先于“一號”發射的情況。
韋明川團隊的成功是哈工大航天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結出的一枚果實。數十年來,哈工大航天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在學科設置上凸顯“大航天”理念,搭建交叉的學科平臺;二是注重培養學生工程化能力,讓學生在科研實踐中邊做邊學邊突破,到工作單位就能熟練操作。
“航天工業所涉范圍寬泛,高校能夠搭建起一座交叉豐富的學科平臺十分重要。”航天學院院長助理于欣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哈工大在航天學科設置上另辟蹊徑,不僅將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等設為航天學院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與航天“沾邊”專業的相關教學工作也在航天學院展開。
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化能力。“我們的學科研究過程涉及多學科交叉,這就要培養學生在工程中發現科學問題的能力。”航空宇航科學技術專業教師趙陽舉例說,在研制載人航天機械臂時,學生能夠在實驗室中直接參與制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很多問題,和老師探討后能夠自發總結出科學規律。
在哈工大,學生跨學科合作成立科研團隊已成常態。為了更好地發揮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韋明川根據個人的興趣和專業背景,結合衛星研制需要,將大家編排為包括總體、測控、姿控、電源、星務管理、通信、結構與熱控、測試與地面站等不同小組。
“我們在研發過程中遇到困難都盡量自己解決。即便不得已求助老師,有了之前的冥思苦想、反復實踐,對專業技術知識的掌握就更深入透徹。”姿控系統負責人、2014級碩士生吳凡說。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除了團隊成員的勤奮和堅持外,哈工大航天學院以產學研融合搭配科學管理制度的人才培養模式,正是這群年輕“追星族”圓夢的強大支撐。“如果沒有哈工大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鼓勵和培養,以及交叉學科設置模式,我們不可能將紫丁香系列小衛星研發出來并成功上天。”韋明川說。
以嚴謹、持續的科學育人制度,哈工大在力爭讓每名學生都有所作為的同時,在中國航天事業史上留下了一本厚重的“哈工大名冊”。除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等一批中國航天史上的重量級人物外,僅“十二五”期間就向航天領域輸送畢業生2000余名。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孫英威 潘祺 閆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