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建校60多年來,學校植根齊魯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靈韻,秉承“尊賢尚功、奮發有為”的校園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學篤行”的校訓,自覺傳承創新齊魯文化,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所學科專業齊全、學位體系完備、師資人才充沛、社會聲譽優良的綜合性高等師范院校。   

  新浪山東特此推出“山師學者”系列報道,從學術成就、傳道授業、師德人格、趣聞軼事等角度出發,對山東師范大學知名學者進行全方位報道,全面展示學者風采。

  名師簡介:安作璋

  安作璋(1927——),山東曹縣人。1951年畢業于齊魯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現任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山東歷史學會顧問,山東地方志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這位以史學名揚學術界的老人,早年就把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概括為“道德學問”四字,并以此作為個人終生奮斗的目標。幾十年來,他午夜之前極少休息,著述2000萬字,學生散布全國各地。可謂門盈桃李,碩果累累。

  “良史春秋筆,名師齊魯風”,新浪山東走進山東師范大學,獨家對話安作璋先生,感悟“讀書、教書、寫書”的別樣人生。

  治學:專博結合,博中有專,專中有博

  新浪山東:安先生,您在治學時遵循哪些主要原則?您常提到“面壁十年圖破壁”、“板凳要坐十年冷”,做學問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安作璋:首先我是一名歷史教師,同時也是一名學者,我認為不論是一名學者還是教師,主要任務是傳承歷史,資政育人。而在做學問方面,我認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對于個人應該有一種超越利害的介入精神。在治學方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要正確選擇研究方向和課題。首先,要考慮國家的需要,確定課題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其次,要考慮自己的學術專長、志趣。最后,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課題計劃。

  二是要搜索信息,了解“行情”。搜索學術界信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前人沒有研究,沒有解決或者有爭議的問題上。

  三是要更新研究的視角,善于選擇結合點和突破口。除了掌握資料,特別是新資料、新的觀點以外,我認為還有一個視角問題。過去我們往往采取一個直線型的或者單向的思維方法,我認為有了觀點有了方法后,還要有一個新的視角。在這個方面,可以引用蘇東坡《題西林壁》的一首詩“遠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講的就是視角問題,視角不同,觀察的現象、問題也不一樣。所以說在治學方面,更新視角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要正確處理“博”與“專”的關系。我所謂的“專”,不是“攻其一點,不知其余”的專,“博”也不是漫無邊際的博,而是專博結合,博中有專,專中有博,要正確結合專和博的關系問題。

  五是研究歷史,貴在乎通。所謂通,即通古今之變,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

  六是重視史學研究的修養問題。梁啟超曾經把前人治史的經驗歸納為史家的四長,即“史德、史才、史實、史學”。用現代的話簡要來說,“史德”就是實事求是,不虛美,不掩惡。“史才”就是要有詳細的手記整理資料和寫作的能力。“史實”就是史學觀點、理論,就像在封建時代有各種各樣的理論,而我們現在遵循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史學”就是研究歷史的基本功,要積累歷史的知識,還要有適當可行的研究歷史方法。關于重視史學研究的修養方面,我認為要把史家的“四長”繼承下來,還要有所發展。

  七是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譬如說研究歷史就像體育上的接力賽,不能夠什么事都從頭開始,從起跑線上開始,就徒勞而無功了,接力賽就是繼承,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發展。

  八是要有“面壁十年圖破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就是說切忌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尤其不要跟風,也不要急于求成。一些老學者們經常提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意思就是這樣。論語上曾子還有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因為研究歷史負擔著傳承歷史資政育人的任務,所以要知道自己的任重而且道遠。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歷史上看也是這個情況。史記曾記載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這說明在史學研究上要有所成就,歸根到底是要有這種精神。

  安作璋:做學問要注意個人的道德修養

  新浪山東:在做學問方面,您有哪些心得可以與青年學子交流?有哪些彎路可以提醒青年學子規避?有哪些忠告可以提點青年學子?

  安作璋:我想就這個問題,談一點個人體會。

  一是在做學問方面,要注意個人的道德修養。

  二是要做好專業的基礎工作。就是積累好理論和知識,做好基礎工作,不要追逐名利,急于求成。

  三是要能夠將所學經世致用。注意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沒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是希望年輕人正確看待就業問題。大學考學選專業時,首先打聽是否熱門,而這個是否熱門的問題是不斷變化的。我認為應該抱著所謂“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心態。所謂“道”就是要在平時加強道德修養,學好自己學習的專業,做到德才兼備。我認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學生不但就業是不成問題,將來也一定會大有發展。年輕人不要總是考慮專業是否熱門,這個是不斷變化的,要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如果這個人有很高的道德素養,專業也學得很好,那他就業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也肯定很有發展前途。

  新浪山東:您認為傳統文化中最值得推崇的精髓是什么?傳統文化能否與當今文化融合?如何融合?

  安作璋: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不是簡單能說清楚的。但是我認為,首先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經驗教訓。毛主席曾講過,歷史的經驗是值得注意的。鄧小平同志也講過,成功的經驗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失敗的教訓也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不管是將來從事什么工作,一定要注意歷史的經驗教訓。有的領導講過這個問題,“作為一個領導,學沒學過歷史,所擁有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我們國家領導人很重視歷史,發表了很多關于這方面的講話。

  其次是優秀的道德文化。傳統道德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即“忠、孝、仁、義、禮、智、信、和”。其中關于個人修養,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不論什么事情,都要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想,處理好個人和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二是見利思義的行為準則。遇到“利”,首先要思考它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

  三是嚴于正己的自律精神。我認為傳統道德文化中,作為個人修養,這三點是很重要的。

  齊魯文化:各具特色 自我調節不斷發展

  新浪山東:您對齊魯文化研究傾注了多年的心血,有著系統而獨到的見解,您認為齊魯文化有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質是什么?

  安作璋:齊魯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西周初年在山東封了兩個諸侯國,分別是齊國和魯國,齊魯文化由此發展。因為魯國和齊國的歷史條件、地理條件、自然條件的不同決定了齊、魯文化的不同特點。比如魯文化是重經驗、傳統,崇尚倫理、任意、中庸,以及執著而持重的特征。而齊文化則具有革新性、開放性、崇尚功利以及豁達、機智等特征。由于受周文化的影響,齊魯文化具有宗法性的特征。司馬遷在史記里歸納魯文化的宗法特征是“尊尊而親親”,偏重于倫理道德方面。而齊文化宗法觀念較薄,強調“舉賢而尚功”。

  雖然齊魯文化各有各的特色,但從總體上都是地域文化,是周文化和東夷文化結合的產物。再加上這兩個文化充分吸收其他地域文化特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不斷發展文化體系。正是由于其自我調節、更新的能力,才可以綿延兩千年之久,到現在也有廣泛的影響。

  總體來看,齊魯文化既穩健持重,又具有開放性;既務實而崇功利,又在價值觀念上賦予道德理想色彩;既重視經驗傳統,又不乏革新進取精神。這些都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齊魯文化對于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新浪山東:安先生,您在山東師范大學工作生活了一輩子,您認為這所學校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其最核心的文化內涵是什么?

  安作璋:山東師范大學的核心內涵,我認為可以用我們的校訓和校風來做說明。我們的校訓是“弘德明志、博學篤行”,校風是“愛國愛校,為人師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至于山東師范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學校,我認為山東師范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教師教育特色的,目前來說是處于國內前沿的教學與研究型的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