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作者:唐代詩人白居易
釋義:這首詩選自《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前四小句。后四句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贝嗽娡ㄟ^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佳作。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作者:唐代詩人柳宗元
釋義:這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至有“南荒”之稱的永州,柳宗元就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作者:宋代詩人王安石
釋義:這首詩看似在描寫梅花,贊美梅花可貴的品性,實則在字里行間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人是在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像他一樣處于艱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那些人,為國家強盛不畏排擠和打擊的那些人。
《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唐代詩人李紳
釋義:這首詩描繪了農民在烈日當空的正午在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這些名篇也退出了
《孔雀東南飛》被撤掉 并非因為涉及愛情
據青年周末報道,2007年,北京9區縣的高中語文課本大換血,其中,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替掉《孔雀東南飛》。
對這次教材調整,該教材編委薛川東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變化,往往折射著時代的變化。在他們看來,被撤掉的《孔雀東南飛》,雖然講的是夫妻的愛情故事,但主要還是在表現對封建家長專制的反抗。撤掉這篇古文,并不是因為它涉及愛情,薛川東說,在他們的編寫過程中,這一點從來沒有成為一個問題,許多表現愛情的作品文學性都很高,跟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違背。
而替補上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2005年的“人教版”語文就選過,北京版的編委們認為這是當代詩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應該入選。
同時被撤的蒲松齡經典短篇故事《促織》,講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弊端,雖然也有玄幻情節,但現實主義更濃厚一些,不是最能表現《聊齋志異》特色的作品,所以《促織》被富有鬼魂意味的《聶小倩》替換掉,“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蒲松齡超人的想象力”。
在這次教材調整中,在中外當代作品增加的同時,近現代和古代作品的量則相對減少!队|龍說趙太后》《六國論》《過秦論》《病梅館記》《石鐘山記》《五人墓碑記》《伶官傳序》《項脊軒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從一些名篇中選取小段,附在每個單元后面的單元作業“文言積累”部分,讓學生通過這種辦法熟悉古文。
“勾踐”被“荊軻”取代
“讓學生接受人文教育”
2009年,據云南信息報報道,從當年9月1日開始,云南省高中課改正式啟動。高中入學新生手中,一次性拿到了兩本語文教科書。記者對新舊教材進行比較發現,新教材不僅薄了輕了好看了,一些沿用了多年的課文也改了。
其中古代散文的變動是,《荊軻刺秦王》取代了《勾踐滅吳》。玉溪一中語文老師劉傳實在接受采訪時分析說,這兩篇文章時代背景大致相同,區別在于主人公一為君王,一為刺客。刺客,在當時屬于下層民眾,可說是不入流的人。史書為這樣的人物立傳,學生們學起來也能接受一種人文教育。
2013年,據河南商報報道,新使用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有9篇被更換,一篇文章有改動。
其中,被刪掉的古文有蒲松齡的《山市》,增加的古文有選自《禮記》的《雖有嘉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