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副線“自相殘殺”
如果把時間回溯到十年前,或者五年前好了,很難想象有奢侈品集團會讓旗下的品牌們“自相殘殺”,大型的奢侈品集團及時尚品牌熱衷于開發出多條副線,從而將品牌消費者嚴格地(或精準地)區分開來,以獲取最大贏利。MiuMiu作為Prada的副線出現在Miuccia Prada女士創造力的頂峰時期,以這位Miuccia小名命名的品牌從一開始就走上與Prada截然不同(至少在消費者定位上)的道路,而隨著兩者愈發相似,讓人不禁想問,Miuccia女士的創作精力是否已經呈現下降趨勢?
Armani的副線品牌Emporio Armani
事實上,在每位時尚界頂級創意總監都必須在一年之內完成至少六到八個系列的今天,也許所有人都面臨著創造力枯竭的困境。看看美國設計師Marc Jacobs近來的作為,曾經的天馬行空和美式風趣都有點無以為繼的態勢,而繼上一季鬼畫桃符的設計后,新一季的Marc Jacobs儼然成了LV的副牌,連廣告都像得難分難解。但設計師的精力問題絕非品牌主副線彼此滲透的唯一原因,另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自Giorgio Armani。Emporio Armani最初的市場定位也是作為Giorgio Armani的副線而存在的,但它隨后獲得了來自市場的成功,在中國,由于EA進駐了更多城市,識得EA卻不知GA的情況并不罕見,以至于當有人介紹起Giorgio Armani時,只能說“這是阿瑪尼的高端線。”Armani集團對此采取的應對方案是,將Emporio Armani放到與Giorgio Armani并駕齊驅的位置,最終統一到Armani的品牌之中。雖然兩條產品線的風格仍有很大區分,但Armani已經有意進行品牌的統一整合,這一點從其網站建設到微博運營都體現得很明顯。老爺子有生之年,Armani大概不可能去設計師化,但從集團的發展走向而言,也許是多年之后的明智選擇。
品牌們的主線與副線變得難以區分,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時尚產業的發展以及受眾的增多,當生意做大到一定程度,想要在主副線彼此區隔而更有發展就變得越來越困難。最優秀的設計者,同時也是最精明的商人,Dolce&Gabbana就宣布關閉了他們叫好又叫座的副線D&G,在此之前,這兩支產品線也面臨著彼此相似的處境,Dolce&Gabbana的消費者們想要同時得到D&G的設計,反之亦然,于是他們決定將所有特點都集中到一條產品線身上,并且關閉了相對便宜的那一條。
還有別的辦法嗎?多年以前,品牌擁有其特定的擁簇和消費群體,而在信息時代,所有品牌又被迫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在旁觀看的是來自全球的顧客。曾經的消費人群區隔原則已經不再適用,時裝品牌需要不斷擴充自己的設計風格以適應更為多變的需求,否則客戶就會被他人搶走,比如快銷品牌。
在這樣的形勢下,將主副線風格完全分開的做法不僅同時削弱了兩者的影響力,同時增加了成本。Karl Lagerfeld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因此Chanel從不推出年輕化的副牌(即使從短期來看有可能帶來豐厚的回報),甚至也不乘勝追擊推出男裝線,他所做的只是重新塑造了Coco Chanel這個人物,令她成為時代精神的標志,便獲得了空前的成功――Chanel的核心消費群體根本不關心這一季的設計與上一季有何不同,或者其它品牌是否推出了類似的款式,她們購買它,僅僅因為它代表著“Coco Chanel”!
可見,而在這個信息發達、選擇眾多的時代,更為明智的方案是,以飽滿而深具魅力的品牌形象,獲得部分消費者的全部。
大牌需要的是改正在華服務態度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奢侈品業績集體跳水不能歸咎于中國市場疲軟之態。同樣的,把銷量不好原因歸結于中國“反腐”、“LOGO視覺疲勞”、假貨泛濫等客觀原因都是不自我反省的表現,中國市場需要的其實是如國外般的精美店面設計、不帶“勢利眼”的良好服務態度、細致的售后服務和優質的產品。
也許是奢侈大牌們太過小看中國這個新生市場了,認為只要漂亮,素質不用太高的店員就能搞定顧客――正規畢業于歐洲名校奢侈品專業的碩士回國卻找不到工作,也以為中國消費者并沒有欣賞“店面裝潢”的能力和品味,隨隨便便在高端商場“劃了個簡單的圈”便了事,致使中國的店員“看人下菜”的態度非常明顯,售后服務也遠遠比不上國外。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發現,在中國,高價并一定能買到高質量和好服務,奢侈品牌光鮮的外衣背后,存在售后服務不給力、高價難保高質、“歧視性”分銷體系、服務質量差、上新速度慢等問題,讓消費者“買得肉痛,用得心痛”。
例如,中國總部設在上海的GUCCI,無論是撥打114查號臺,還是通過互聯網搜索,都無法查找到其確切地址或聯系電話。另一知名奢侈品牌愛馬仕的銷售人員也表示,如果消費者購買商品后有質量或者維修方面的問題,只能到門店去反映,因為“公司沒有專門職位的人來負責這方面的工作”。與國外相比,在華大品牌售后服務標準明顯有不同。
除了售后服務問題之外,國際大品牌在華陷入“質量門”也并不是新鮮事。早在2006年底,浙江省工商局對進口鞋類商品進行抽樣檢測的結果顯示,被抽樣的46個批次進口皮鞋、旅游鞋中,批次合格率僅為23.91%。這些皮鞋包括路易威登、瓦倫蒂諾、D&G等10多個世界頂級品牌,其中300多雙質量存在嚴重問題的皮鞋被銷毀。而上海市工商局此前的抽檢也發現,包括博柏利、阿瑪尼、香奈兒、迪奧等國際頂級品牌在內的進口服裝,不同程度地存在脫色掉色、PH值超標和面料成分與標志不符等問題。
從以上種種可看出,對于不少國際大品牌來說,他們對于中國消費者的權益的重視程度遠遠趕不上他們對于中國消費者錢包的重視程度。如果不在這些問題上改進,不管是“去LOGO”還是發展再多的副線都是徒勞。
小貼士:如何區別主副線
1.“by”是副線品牌最常用的身份標簽,其后都會跟著主線名字,一眼便知,如Marc by Marc Jacobs、See by Chloé。
2.“Jeans”也常見于品牌中,和品牌組合在一起,則是品牌副線的牛仔、運動系列,如Gaultier Jeans、CK Jeans。
3.“Label”很多時候也是副線的一個標志,如Vivienne Westwood Red Label。
4.字母縮寫,如D&G(Dolce &Gabbana)、McQ(Alexander McQueen)。
5.取名字中的一段或多加個字母,如Galliano(John Galliano),K Karl Lagerfeld(Karl Lagerfeld)、M Missoni(Missoni)。
6.以顏色命名,如BOSS Orange、Boss Green、Red Valent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