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報 記 者 王紅軍 本報通訊員 呂永國
“昔日梁鴻配孟光,今朝仙女會襄王……”大年初一,臨沭縣鄭山街道海子村的迎春京劇演出吸引了十里八鄉的票友。臺上演員飽含深情傾力演唱,臺下戲迷隨聲附和,叫好聲不斷。
在此演出的鄭山街道海子村業余京劇團已經有50年歷史,他們每年春節都會免費為附近村民從初一演到初三。而和海子村京劇團一樣,春節期間臨沭縣有100余支民間文藝團隊、3000多名農民文藝愛好者,趕集市、進社區,為鄉親們送去春節文化“大餐”。
“現如今生活好了,農民怎么能沒了自己的文化生活?”臨沭縣委書記任慶虎表示,僅去年,臨沭縣就舉辦了40多場次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我們積極組織開展百村萬戶文化惠民工程,讓文化活動進百村、入萬戶,“努力形成縣有文化品牌、鎮街有文藝隊、村有文化戶和月月有演出、村村有活動、人人都受益的城鄉文化新局面。”
臨沭縣大興鎮農民呂劇團初三來到江蘇省東海縣演出呂劇《小姑賢》。導演李學安說,“我們的演出訂單滿滿的,累計將為魯蘇兩省3縣50多個村的群眾演出1500余場次。雖然是民間文藝團體,但我們已成為魯蘇邊界名牌呂劇團。”
文化惠民,民間文藝隊伍日漸成為“生力軍”。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元旦至2月底,我省各級各類文藝演出單位安排演出6900多場,其中有80%以上的節目由文化企業、民營劇團、莊戶劇團、民間演藝組合參加,或由基層群眾自編、自導、自演。
“用身邊人,演身邊事。”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表示,在以春節、元宵節等為重要節點開展的“喜慶十八大、相約十藝節”系列文化活動中,我省調動群眾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積極性,“父老鄉親自己登上舞臺、唱起了主角,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實現了文化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