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鉆石――欺騙、政治陰謀和謀殺
“攝政王”鉆石因其罕見的純凈和完美切割聞名。顧名思義,“攝政王”鉆石是一顆與皇室貴族密切關系的珍寶。同許多印度鉆石一樣,“攝政王”鉆的歷史也充斥著各種各樣有關欺騙、盜竊、政治陰謀和謀殺之類的故事。
攝政王鉆石
1701年,一個奴隸從帕爾蒂爾礦中挖出了一顆毛重410克拉的鉆石――這是至那時為止所發現的體積最大的鉆石。奴隸決定將這顆稀世珍寶完全占為己有,偷偷把鉆石帶出礦區,碰到了一位英國船長,愿意將這顆鉆石的售價和船長平分,請求他將其帶走。可是,船長的安排了一場“意外”――那個奴隸掉下船喪身于茫茫大海,船長自然便獨吞了那顆鉆石。船長將鉆石賣出之后沒過多久就自殺身亡。后來這顆價格昂貴的鉆石被法國王室買去,并取名攝政王鉆石。 1721年3月21日,這顆“攝政王”鉆于法國首次出現在了公眾面前――路易十五接見土耳其大使時就戴著它。在此之前,西方人還從未見過如此巨大的鉆石。
盧浮宮里的攝政王鉆石
1799年,拿破侖自命為第一執政官,他將這顆寶鉆鑲在他的寶劍護手上同他一起戰斗。不知是命運弄人,還是詛咒的力量,滑鐵盧戰役,拿破侖被擊敗了。拿破侖最后一次遭到放逐后,由于“攝政王”鉆價值連城,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被放置在盧浮宮以供公眾參觀。一直到1940年德國侵略者步步逼近之前,它都不曾離開過那兒。為了保護它不被納粹軍搶走,人們偷偷把它從盧浮宮運了出來,藏在了尚博爾伯爵的城堡里,一直到戰爭結束。
如今,“攝政王”鉆又一次出現在了盧浮宮里,冷若冰霜地躺在展示盒里,散發著耀眼而又迷人的光芒。
光明之山鉆石――君主厄運的根源?
“光之山”鉆石據說是上帝送給一名忠實信徒的禮物。古蘭經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誰擁有它,誰就擁有整個世界;誰擁有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唯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不會承受任何懲罰。”這里的它,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光明之山”鉆石。
維多利亞女王佩戴光明之山皇冠伊麗莎白女王佩戴光明之山皇冠
這顆鉆石擁有最古老的記載歷史,可以追溯到1304年。原石據說重達800克拉,但被初次打磨成玫瑰型后,僅重191克拉。16世紀,印度莫臥兒王朝開創者巴卑兒成為第一個擁有光明之山的君主。他得到光明之山后,把它藏在象征權力的孔雀御座里,并向世人宣布,自己得到了一件無價之寶。但是,在得到光明之山不久,巴卑兒的兒子發動政變,把巴卑兒投入牢籠,自己登上了孔雀御座。巴卑兒成為第一個在得到光明之山后遭受厄運的君王。
隨后,因修建泰姬陵而聞名于世的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成為光明之山的新主人。沙賈汗的十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和這顆天價鉆石而手足相殘,獲勝的兒子逼沙賈汗退位,沙賈汗此后被軟禁在莫臥兒王朝舊都阿格拉的皇宮紅堡中,至死不見天日。
1738年,波斯國王納第爾攻破印度首都,得到光明之山。而光明之山正是納第爾而得名,當他把光明之山舉到頭頂的時候,一道七彩光芒照亮了夜空,納第爾脫口而出:“科-依-諾爾!”,意思即為光明之山。得到鉆石3個月后,納第爾就莫名染上浮腫病,失去了理智,先后刺瞎自己5個兒子的眼睛,1747年,在熟睡時被仇敵暗殺。后來,波斯王室一直陷入自相殘殺的連環套里,幾乎每個君主都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