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名菜博山豆腐箱的由來
“豆腐箱”是別具一格的一道菜肴。豆腐箱這道菜的來歷是這樣的,早在清朝咸豐年間,博山大街南頭有一張姓大師傅。此人聰明能干,技術(shù)高超,在京都號稱“博山廚師第一人”。五十多歲的張登科因病回到家鄉(xiāng)養(yǎng)病,他的病后,就在山頭合開了一家飯館,取名為“慶和聚”。一天,張登科在京時的掌柜順路看望他。客人到慶和聚時已是晚上,館子里準備的菜肴全部銷光,沒有象樣的菜招待客人。張登科靈機一動,用博山優(yōu)質(zhì)豆腐為主料,做一道箱式素菜,整個外觀呈箱 形。客人吃到這道別具風味的素菜時,贊不絕口。客人問及張登科菜的名堂時,他只好說出實情,客人見菜的形狀,又品過味道,脫口而出:“真象個金箱,就叫它金箱吧”。在座的一位客人,很是文雅,接過話茬說:“按吃法,叫金箱還不如叫開箱取寶更合情理”。于是,“金箱”這道菜漸漸在山頭部分窯主的酒席上出現(xiàn)。博山豆腐箱為淄博傳統(tǒng)名菜。傳說清朝乾隆南巡,曾特意到博山吃豆腐箱,贊不絕口。

博山豆腐箱的做法
1.把冬筍、菜心擇洗干凈,冬筍切成薄片。水發(fā)好的木耳1/2份切細碎,另1/2份撕成適口的片狀。海米用溫水浸泡20分鐘以上,瀝干剁細碎。將北豆腐切成4cm見方,3cm厚的大塊。逐塊用廚房紙巾吸干表面水分。
2.大火加熱炸鍋中的油,至6成熱時(即手放在油上方剛能感覺到熱氣),改中火,放入豆腐塊慢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逐塊地翻面,6面均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干油分。
3.略晾涼,用小刀貼豆腐頂部切開(即:把這個6面體的1面切開但不切斷),用小勺子挖出豆腐瓤成小箱狀。
4.中火加熱炒鍋中的小磨香油,先爆香蔥末、姜末,再將豬肉餡、海米碎、木耳末、老抽、白砂糖和鹽炒勻成餡。小心地把炒好的餡分別裝入豆腐箱內(nèi),蓋好蓋子。碼放在盤中,大火上屜蒸5分鐘(需要控出盤中的水分)。
5.大火加熱鍋中的高湯,依次放木耳片、冬筍片、菜心和鹽,調(diào)入香醋。燒沸后用水淀粉勾薄芡,淋在蒸好的豆腐箱上即可。
小貼士
1.豆腐切的整齊而且夠大,才好再加工成漂亮的小箱子形狀。表面的水分吸干,并且用中火慢炸,可以避免油花四濺。
2.因為海米和醬油中都有鹽分,所以要注意控制整道菜的口味。
“品鑒”點評
過年餐桌上最有情趣的角色非它莫屬,讓家人、客人在吃的時候興味盎然:先清淡再濃郁,味道更是一層一層地漸入佳境,如同對新一年的美好展望。典故:山東博山人款待親朋好友的一道必不可少的風味豆腐菜,因為博山豆腐的制作工藝獨特,味美清香,軟嫩適口。
“讀城”博山
博山由來: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區(qū)名。博山,是名副其實的“山東第二泉城”。

自古便有“濟南72泉,博山36泉”之說。過去,博山大街小巷都是汩汩四溢的泉水,煞是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