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舌尖上的中國放映,各地掀起“舌尖上的美食”的活動,紛紛曬自己家鄉的特色美食。
忽然,雙雙發現,原來雙雙的博客,是如此的雜亂五章,做為一個山東人,竟然連地道山東菜都沒有幾個?
一直做得就是家常菜,調動的是家中那幾口人的小胃口,天南海北的跟著別人轉,才發現,從來沒有靜下心,認真研究過我們身邊的美食。
急匆匆的趕路,卻忽視了身邊的最美麗風景。
話說,魯菜也是博大精深的呢!

油旋是一種旋渦狀蔥油小餅,是濟南的有名小吃。剛出爐的油旋色澤金黃,內軟外酥,蔥香撲鼻。
趁熱吃,再配一碗雞絲餛飩,可謂物美價廉,妙不可言。
油旋最早出現在濟南是清朝時期。相傳由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后,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油旋改良成咸香味,一直傳承至今。在“ 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濟南的傳統小吃“油旋”榜上有名。
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劑,搟開。再入油成劑,搟開。再入油成劑,再搟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
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里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曾以經營油旋等眾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民國初年時,濟南有十幾家經營油旋的店鋪,油旋成了當時名揚全國的小吃。
傳統工藝制作油旋,對于火候的要求極為嚴格,火大了,油旋就發糊發焦;火小了,面就不能充分加熱,做出來到油旋就發硬發‘死’。火候恰當,才能烤出油旋的‘酥’來!
雙雙早晚各實驗一次,早晨做的火候就沒有掌握好,方法估計也不恰當,餅硬而不酥脆。
第二次試著調整了下方法和溫度,單面定性后入爐,烤20分鐘,出來的餅就達到雙雙的標準了!表面層次分明,金黃酥脆,輕輕一捏,就能呈現螺旋狀。成功!
雙雙總結了四點經驗,供大家參考:
1、和面時候加入少許鹽,面團和好后,餳發兩小時或以上,使面團筋度更大,拉抻不易斷。
2、面團要軟,更容易操作,餅皮更薄,層次更加分明。
3、蔥花和油、鹽可以提前混合,如果單獨上拍鹽,不容易掌握用量。
4、先煎餅底定性,再次入爐烘焙,入爐前表面刷油。
原料:
面團:面粉300克,清水200克,鹽少許
配料:小蔥、花生油、鹽、花椒粉



1、清水中加入少許鹽。
2、攪拌均勻放入面粉。
3、用筷子攪拌成絮狀。
4、和成軟和的面團,靜置餳發2小時以上。
5、小蔥切碎。
6、放入鹽、花椒粉、油,攪拌均勻。
7、面團餳好,取出揉成光滑的面團。
8、均分成6個面團。
9、案板抹油防粘,取一個面團,用搟面杖搟成長餅。
10、上面抹蔥油。
11、將其對折。
12、自一端開始卷起,邊卷邊拉抻,使其餅薄,層次分明。
13、全部卷起,放一邊松弛5分鐘。
14、按壓成圓餅,按的時候,輕輕往四周推。
15、平底鍋燒熱,倒入少許油,將餅放入,略煎。
16、將略煎過的餅移入烤盤,表面刷油。
17、烤箱預熱,220度。
18、將餅放入,烤20分鐘。
19、取出,按照紋路,輕輕捅成螺旋狀即可。
雙雙嘮叨:
1、和面要軟。
2、和面時候加入少許鹽,可以增加面團筋度。
3、蔥油可以提前攪拌均勻,也可以拍撒上。
4、卷起時候,一定要邊卷邊拉抻,使其層次分明。
5、平底鍋略煎餅底定型,然后進爐,烘烤。
(來源:雙雙 作者: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