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蕓豆的品種很多,我家獨愛白蕓豆。
它,淺淺的綠中透著嫩嫩的白。
長長的、飽滿而勻稱的體型,堪稱蕓豆中的美人。
白蕓豆,我們又叫它“老來少”。
白蕓豆不僅樣子漂亮,而且口感緊致水潤,吃起來肉肉的感覺,有別于其他品種的蕓豆皮肉易分家的口感。
這本地白蕓豆要下捎了,我才想起今年從夏至秋,雖然常吃白蕓豆燉土豆和白云豆打鹵面,可還沒吃過一次白蕓豆發(fā)面包子呢。
周末這天興致勃勃買來一斤白蕓豆,發(fā)面,醬肉,不長時間蒸了一大鍋(36CM)兩屜16個大包子。
我做的包子,一向個頭大,加上面皮餳發(fā)充分,揭開鍋來,這蒸好的包子白白胖胖,擠擠挨挨,有的甚至被擠變了身形。
看著就喜人,饞人。
別看它們模樣丑陋,咬一口,香噴噴,好吃看得見!
掰開的這個,被我一手端相機,一手塞嘴里了。
嗯,自家的白蕓豆醬肉包子,就是這個味兒。
最簡單的調(diào)味,卻擁有最淳樸的鮮、香!
最美不過家常味兒。
哪兒也比不了,走哪兒都忘不掉。
原料1:面粉、酵母、水
原料2:白蕓豆、豬前膀肉、蔥、姜

做法:
1、酵母用30度左右的水稀釋,靜置3分鐘;
2、一邊添加面粉,一邊用筷子攪拌成濕面絮;
3、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保鮮膜放溫暖處餳發(fā);
4、豬肉切成小塊,添加姜末,用醬油和香油拌勻腌制半小時;
5、蕓豆洗凈,去筋,橫切成3毫米左右的小段;
6、起油鍋,下入蕓豆大火煸炒,至變色變軟,盛出涼透;
7、蕓豆和醬肉添加蔥花和適量油、鹽、味精拌勻;
8、面團餳發(fā)至2.5倍大小,取出揉勻排氣;
9、分割成大小均勻的小面團;
10、搟成中心厚四周薄的面皮,包入餡料;
11、包好的包子蓋布放溫暖出再次餳發(fā)至表皮蓬松;
12、入鍋,大火蒸制;
13、上汽后15分鐘關(guān)火,虛蒸3分鐘出鍋。
溫馨提示:
1、蕓豆切丁大小隨個人喜好,我喜歡顆粒大的,所以切得較厚;
2、蕓豆提前炒制,一是方便快速熟透,二是蕓豆變軟后容易包,而且吃起來口感更香;
3、豬肉切丁比剁成肉末的口感要好。

(來源:記憶中那些熟悉的味道 作者:燈芯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