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中國的城市,外表都很接近。能成為區別于其他地方的標簽,除了方言,大概就是飲食習慣了。 有人說,中國文化就是吃文化。吃對于我們來說,不僅是維持生命,更像一種儀式,F在社會早在農耕文明進入工業社會。但是工業社會能摧毀家族的聚合,甚至弱化家庭的存在,但始終無法剝奪我們對食物的手工情結的頑固恪守。開個小飯館幾乎是所有中國人都有過的夢想,經營自己喜歡的美食,簡單而安定。小吃店、私房菜或大餐廳,只不過是夢想的不同體現而已。
時代的變遷,人口的遷徙,東南西北的交匯,使得人們幾乎總能在一個地方吃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美味。要統計中國菜的菜品數量、毫無爭議地劃分菜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調味……這些看似簡單,卻又無比復雜,蘊藏了無數秘密和變化的烹飪之道,把味道的起承轉合聚于盤中又發散于無形。
濟南,就是這樣一座城。她溫婉含蓄,兼容并包,匯聚了掌握天南地北美食之藝的人才,又將變幻紛呈、五彩多姿的美味呈獻于世人面前。餐桌上的顏料盤已經被打翻,各派爭鳴,爭奇斗艷。
如果你食在濟南,閉上眼睛,任憑口腔去回憶,會感覺到五味翻滾,五色飄揚,仿佛那紅的熱辣,綠的清香,黃的鮮美……層層疊疊,變幻而交融,曲折又清晰。如同那一彎泉水,逶迤著時隱時現,終在匯聚之時,被陽光映照得閃動斑斕。

其中最有名的要數芙蓉街了。清晨早餐,在街邊小攤上,一碗熱氣騰騰的五香甜沫端到眼前,香氣撲鼻,五味俱全;就著散發著蔥香的油璇或者燒餅果子喝到嘴里,熱乎乎順入腹中,渾身暢快、五體通泰。精磨的小米面加上菠菜、豆腐皮、粉條和花生碎,裹挾著胡椒的微辣味道——— 甜沫在唇齒和味蕾間竟凝化成了一天的精氣神。

濟南芙蓉街就是這樣特殊的符號,古色古香,極富民族風情,在線條粗獷,色調硬朗的北方可謂一朵奇葩。她有著江南水鄉的溫柔婉約,云南古鎮的明快色彩。而在這條的特色古街中有家面店,廣為人知。每到飯點,附近商業街、寫字樓、居民區的人們都會來這兒吃碗面。

山東人尤愛面食,這不僅是農耕習作祖傳下來的飲食習慣,還在于面食文化早就融入山東人的骨血當中。記得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媽媽做的手搟面。纖細順滑,嚼勁十足的面條,撲鼻而來的蔥花香味,飽滿香嫩的荷包蛋。每每放學回家吃上一碗,那就是記憶里最幸福的事了。長大后,外出求學,在外工作,雖然吃過不少美食,品過各色菜肴,但每當午夜夢回最懷念的還是那碗手搟面。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味覺記憶,這就像你成年之后,必然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是不管身在何處只要品嘗到熟悉的味道,總有一種特殊的氣息讓你安定下來,不再焦慮或躁動。只想安靜地細細品味。而立也好,不惑也罷,這一刻你就是個孩子,手里的筷子就是一生的標尺,嘴里嚼著什么都感到心滿意足。

在芙蓉街的這家饞面店就能找到那記憶里的味道。細膩有質感的陶瓷碗,香彈滑軟,富有嚼勁的面,鮮美濃郁的大骨湯,吃上口面,喝口湯,暖暖的滿足感油然于心田,仿佛洗去一切疲勞,讓你有勇氣去走接下來的旅程。
看著餐廳里熙熙攘攘的客人,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衣著光鮮的年輕人,你就知道,饞面可以給老濟南人品味過去,也能給年輕人嘗個新鮮。那種人們無法割舍的“念想”, 那一碗面的記憶也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先大餐飲網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