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之于吃食,不僅重實惠,而且講名堂。不論是在大飯店,還是小吃攤,除了一攬子菜譜外,還有招牌菜、當家菜供你選擇。有點兒派頭的餐館,還會有服務生應候為你報菜名。大約是受這一情景啟發,在相聲貫口中,有個傳統段子就叫報菜名。那些名目繁多的菜名,到了相聲演員口中,不僅配套成龍、珠聯璧合,而且押韻上口、文采飛揚。
仔細瀏覽一下這些五花八門的菜名,你就會感受到什么叫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除了直書主料之名的菜肴外,有些被賦予了美好的比擬,如豆芽叫“龍須”、豆腐謂“白玉”、雞爪變“鳳爪”、蛋花稱“芙蓉”等;有些以創始人命名,如麻婆豆腐、宋嫂魚羹;有些含有傳說和掌故,如西湖借傘(蘑菇湯)、霸王別姬(甲魚燉雞)、浪里白條(蘿卜絲肉湯);有些菜名土俗,如叫化雞、瓦塊魚;有些菜名怪異,如臺南棺材板、粵菜咕嚕肉,有些菜名文雅,如“踏雪尋梅”、“碧血黃沙”、“四星望月”等,初次見到這些類似詞格曲牌菜名的人,在菜肴沒端上來之前,很難想象出它們究竟為何物。經人指點方知,“踏雪尋梅”是蘿卜絲炒紅椒,“碧血黃沙”是黃豆煨豬血,“四星望月”是興國米粉魚。
撇開“龍虎斗”、“佛跳墻”、“螞蟻上樹”這些眾所周知經典的菜名不論,如今還有一些故弄玄虛、時髦搞笑的新菜名問世,如,“悄悄話”是豬舌頭和豬耳朵;“獨秀峰”是鴨屁股;“母子相會”是黃豆與黃豆芽;“烏云托月”是紫菜荷包蛋湯;“青龍臥雪”是黃瓜拌白糖;“絕代雙驕”是青椒配紅椒;“火辣辣的吻”是辣子炒魚唇;“豬八戒過火焰山”是紅燒豬蹄;“穿過你的黑發我的手”是海帶絲燉豬手,等等。
據說,這些新名堂在一些另類餐廳中頗為流行,雖然名不副實,也不見得實惠,但就其情趣而言,倒是有愿者上鉤。
最讓人感到殘忍的,莫若“東坡肉”、“西施舌”、“夫妻肺片”、“美人肝”等這些冠以稱謂的菜名。誠然,這“東坡肉”并非蘇東坡的肉,而是慢火燉制的五花肉;這“西施舌”不是那西施的舌,而是沙蛤探出貝殼的那段肉;“夫妻肺片”并非那對夫妻的肺,而是麻辣牛雜碎;“美人肝”當然不是美人的肝,而是鴨胰爆雞脯。人們在品嘗菜肴時,也許不會做過多的聯想,但若從字面上去理解,卻是很難下口的。
想想看,又有誰敢去吃東坡的肉、嚼西施的舌、啖美人的肝呢?至于毛血旺,聽來就像茹毛飲血,漫溢著不開化的血腥氣。如果將此類菜名直譯為外文,必定會引起非我族類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