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本報以《暑期培訓市場 繁榮背后難掩亂象》為題,報道了暑期教育培訓市場的一些亂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本報特別開設的暑期教育投訴電話(0533)2212345,也接到了不少家長的投訴。
與此同時,記者再次對暑期教育培訓市場進行了調查,并走訪了業內人士,以揭穿不法培訓機構的慣用伎倆,并為廣大學生、家長選擇教培機構支招。
全媒體記者張敏 實習記者李兆濱
教培“新面孔”選擇要注意
案例:收完學費不開課
過完這個暑假,林女士的孩子就要上初二了,考慮到孩子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期末考試一結束,林女士就給孩子報名參加某輔導機構的“1對10”輔導。結果距離開課還有兩天的時候,林女士被告知,孩子報的輔導班將延期開課。
至于輔導班延期的原因,咨詢人員一會兒稱“新初二要用新教材,暫時定不住教學方案”,一會兒又稱“邀請的名師時間協調不開”。然而林女士多方打聽后發現,實際的情況是,“這個班他們一共招了4個學生,還不夠投入的成本。”
盡管這家培訓機構表示如果林女士想退班的話,可以如數退還學費,但此時,同一類型的輔導班第一期已經開課了,林女士的孩子只能選擇報“1對1”輔導,或者干脆等到7月中下旬再報第二期!昂⒆拥氖罴儆媱澏急淮騺y了!”林女士氣憤地說。
調查:不法教培只顧成本不負責任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教育顧問告訴記者,多數培訓機構在開設某種班型時,都會先核算成本,比如招多少學生夠本,超過多少能盈利,以做到心里有數。一旦招生人數過少,不能保住運營成本,一些非法機構就可能會把學生調整到其他班課或“轉賣”給其他培訓機構,甚至直接卷著學費“跑路”。無論哪種形式,都會影響學生的正常輔導計劃。
“真正負責任的機構,應該是不管招幾個人,都按當初的承諾正常輔導!痹撡Y深顧問說。
記者點評:留心“新面孔”每年暑期,淄博教培市場上都會有很多從未聽過的輔導機構冒出來,今年也不例外。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今年,淄博教育部門已經暫停了對教培機構的審批,因此市場上新出現的教培機構,很可能就是非法教培機構。非法教培機構往往只是在市場旺季牟取短期收益,其教學質量、安全防范和衛生條件等方面往往會存在很多問題,一旦出現利益受損,或者遇到相關部門嚴查,這些教培機構就會銷聲匿跡。
所以說,“新面孔”是教育培訓市場上最不穩定的一環,家長們要格外留心,不要貪圖一時便宜,讓自己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岸坦ぁ背芍鹘
案例:“名師”變“毛頭小伙”王女士曾給孩子報過一個輔導班。剛開始咨詢的時候,王女士給孩子填寫了一個預約試聽表,隨后,輔導機構給孩子安排了一堂試聽課,家長也可以參與。課后,王女士覺得老師對講課內容的把握和談吐都不錯,于是就想專門報那名老師的課。咨詢人員表示,他們會根據孩子的情況,為孩子匹配最合適的老師,保證名師任教。王女士很痛快地給孩子報上了名。
上了大約一周后,王女士感覺有點不大對勁,“有一次孩子回來說,老師講課時竟然把題目講錯了!
王女士決定一探究竟,這一看不要緊,她發現原先說好的“名師”,竟然換成了一名“非常年輕”的教師,“那老師一看就是在校大學生,趁暑假出來打工的,哪里有質量保障可言?”
調查:非法辦學機構出損招
日前,記者在張店區柳泉路上的某輔導機構遇到一名正在咨詢師資情況的家長,咨詢人員熟練地對這名家長表示,“全部是一線在職教師”、“具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如果是選擇1對1輔導的話,可以根據孩子情況自由選擇老師”,并且,咨詢人員還向該家長提出,可以“先試聽,再報名,滿意后再付款”。
記者打算離開時,一名即將上初四的學生來進行“1對1”輔導,一名50來歲的男子是其輔導老師。據咨詢人員介紹,該老師是一線教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很多學生都是沖他來的。
事實上,很多教培機構的宣傳單頁上,“一線名校親授提分法寶”、“最優秀的頂級師資”等以師資為賣點的宣傳屢見不鮮。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所謂的“經驗豐富的老師”,其含金量并不足,甚至還存在虛假包裝等各種問題。一名已從某教育機構辭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教培機構培養自己的教師團隊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也需要很多的維護成本,“除了幾個有實力的教育機構外,很多培訓機構都是臨時雇用的兼職老師,一些非法辦學機構,為了盡可能地控制成本,甚至會使出把大學生或者研究生包裝成經驗豐富的老師的損招!
據了解,每逢寒暑假,很多培訓機構就會從濟南、濰坊、濱州等周邊地市聘請一線老師臨時兼職。
記者點評:別迷信“試聽課”很多機構經常會推出免費的“試聽課”,贏得了不少家長的認可,但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其實,試聽并不能真正反映培訓機構老師的真正水平和綜合素質。因為講試聽課的老師一般都是相對優秀的,并且他們對試聽課的內容也早已準備充足、爛熟于心。家長們不能單單通過一堂試聽課就判斷某所機構教學的實際效果。
承諾“保分”實為陷阱
雖然幾乎每家培訓機構都會跟家長簽協議承諾可以退費,但真要退費時,“軟磨硬泡”就成了很多不良教育培訓機構的慣用伎倆:有的故意把退費程序復雜化;有的會先退一小部分,剩下的就不了了之;還有的規定剩余學費只能轉不能退……
也有一些不良培訓機構往往會利用家長“拔苗助長”的功利心理,夸大培訓效果,獲取短期收益。
所以,家長們務必理性選擇培訓機構。
全媒體記者張敏 實習記者李兆濱
承諾成空言 中斷培訓退費難
案例:交錢容易退費難
張店的李女士碰到了“交錢容易,退費難”的事情。
“孩子只上了不到一個星期的課,卻要收一個月的錢,都交涉兩天了,錢還是一分也不退。”李女士說。原來,李女士每年暑假都要給孩子報名上個培訓班,今年也不例外,“孩子馬上上初四了,因為中考要考體育,就想趁著暑假報個增強體力的健身班!比欢,孩子上了幾天培訓班之后,就因為時間關系,無法繼續接受培訓了。
當培訓機構聽說李女士因為孩子的時間原因要退費的時候,不是說今天領導不在,就是說讓李女士改天再來,“就是不想退錢。”
培訓機構的領導說,辦理退費手續,需要經過課時審核、領導審批等各種程序,建議她還是讓孩子上完課。
調查:退費難已成“潛規則”
“培訓費只能轉讓不能退,這是不少培訓機構的潛規則!币慌嘤枡C構的市場主管說。
記者發現,雖然幾乎每家培訓機構都會跟家長簽協議承諾可以退費,但真要退費時,“軟磨硬泡”就成了很多不良教育培訓機構的慣用伎倆:有的故意把退費程序復雜化;有的會先退一小部分,剩下的就不了了之;還有的規定剩余學費只能轉不能退……
有過跟李女士相似經歷的王先生說,當時孩子報了“1對1”輔導,上了兩個月的課之后,孩子的成績沒有任何提高,于是,他提出退費,但工作人員建議給孩子換名老師上幾節課試試,后來又提出調整一下課程進度試試,“通過各種理由把課時“磨”光了,費用也甭退了。”
記者點評:按實際學習時間折算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