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7月19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報道,黃河被我們稱為母親河,我們往往對它有著特殊的情感,外地人呢,會專門來旅游,看一看黃河;而對于大部分當地人來說,假期、又是酷暑,黃河邊就是避暑納涼的去處。于是每年到這個時候,在黃河岸邊趟水、游泳、嬉鬧成了假期的一大盛景,可是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危險。
爺孫黃河邊戲水 竟全然不顧危險警示牌
黃河邊,一位老者帶著兩歲大的孫子在河邊玩耍,當被問到危險與否時,爺爺竟說不危險,經常來玩。對于帶著幼童河邊戲水的危險性,這位大爺似乎并不是很清楚,甚至對于他人的勸告也不以為然。遍布四周的安全警示標語似乎早已被戲水者遺忘,十四五歲的少年少女,五六歲甚至更小的娃娃竟然成了灘邊戲水的主體。
隨后記者又隨機問起周圍的兒童游客,他們紛紛表示不太害怕,有的因為拍照而不顧危險。孩子們的回答實在讓人擔憂,顯然對于黃河的兇險,他們并沒有足夠的認識。而對于陪同監護他們的家長,總應該對黃河有些了解吧?
誤區:淺灘水量小 屬安全區域
濟南市民宮先生帶著7個孩子在戲水,他覺得危險性應該還是沒有的,因為現在畢竟水太小了,雖然可能會往里陷,但是覺得挺好玩的。然而,事實真像家長們所說的那樣,黃河水量小的淺灘屬于安全區域?抑或這只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天橋黃河河務局工作人員郝國柱告訴記者,黃河最危險的時候應該是汛期小流量的時候,特別是濼口水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的時候。有大片的黃河內灘水面看似很平靜,水也比較淺,但是往前走一步或者幾步就臨近黃河的主流線,那里要比水邊深2米或3米,甚至更深,而且水流非常急。
實際上,從近年發生的溺亡事故可以看出,水量小的淺灘恰恰是事故的多發地帶。而青少年兒童已經成為溺亡事故的主要受害者,這其中尤以不熟悉黃河水域特點的外地青少年兒童居多。郝國柱稱,這些孩子有的是自己在黃河邊戲水不小心滑落深水以后溺水或被水沖走;還有一種就是同學伴結伴而來,看到有人溺水了跑去施救,自己又不會游泳,這種情況不止一個,甚至發生同伴一起出現溺水事故。所以,記者呼吁青少年朋友,游泳要到正規的游泳室去,千萬不要把黃河當成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