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雖然有錢供她讀書,但認為“上大學無用”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一萬多名網友在參與專題調查投票時,七成網友均認為“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學習”。與此相反,有55名熱心市民打進媒體熱線電話表示,不讀大學肯定會遺憾,如果玲玲父親仍然拒絕,他們愿意資助玲玲讀書。(9月2日《成都商報》)
七成網友的支持,讓玲玲的父親不再是個別,也形象與現實地折射出了,“上大學無用”和“讀書無用”等論調的抬頭。
處在個體的角度來說,人們衡量做某件事情是否有用,必然會看做這件事情的付出與其回報是否成正比。當人們發現,花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上四年大學,結果畢業之后連一個像樣的工作也找不到,更別說掙錢養自己、養家時,必然會給上大學打上“無用”的標簽。比如玲玲的父親就認為,上大學恐怕會讓自己的幾萬元學費“打水漂”,認為“撿垃圾都比讀書強”,而眾多支持這位父親的網友也認為“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
這種觀念和思想的盛行,無疑折射出如今教育與社會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大學生就業難、比如“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式的“拼爹”現實,比如專業設置與社會需要脫節致使很多大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等等。
如果僅僅從“錢途”上來看,如果花費幾萬元去上四年左右的大學,結果畢業之后還找不到工作,靠“啃老”生活,那么上大學自然是無用的。但上不上大學,上大學到底有用沒用,顯然是不能僅僅用“錢”來衡量的。一方面,上大學本身是一種受教育,而接受教育的目的,并非單純是為了賺大錢、“討生活”,而是充實與完善自我,是學識、知識、見聞等的一次增長機會,是成長之經歷。正如有市民所言,對于一個有夢想、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而言,如果因為沒“錢途”,就放棄了上大學生,或許若干年之后,一定會覺得遺憾甚至后悔。
另一方面,上大學有沒有用,讀書有沒有用,不妨把功利的思想壓一壓,把眼光放長遠一些。比如此前有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擺地攤、賣豬肉等。一時間,也曾有人大呼“讀書無用”。但事實證明,一些經過大學教育的人,他們的學識增長了,素質提高了,獨立思想能力具備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樹立了,其一樣能夠在擺地攤、賣豬肉等事情上,做出一番事業。其接受大學教育所培養與具備的素質與品質等,無疑已經根植于身心,會使他們受益終身。
玲玲的父親和近七成網友之所以覺得“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甚至反對玲玲上大學生,完全緣于其沒有搞清楚,上大學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找一個好工作,為了有一份不菲的收入?這個當然可以是目標,但卻不能是唯一的,甚至不能是主要的目標。增長學識、提高素質、完善自我、塑造不屈人格、培養科學思維能力等等,才應該是上大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