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農商銀行史家營分理處,是房山區西北部深山方圓50公里內唯一的一家金融網點,在這里工作了20年的史家營分理處經理張麗,見證著大山里的網點業務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現代化的全過程。“從前,史家營分理處只能辦理存取款的簡單業務,現在,自助設備和電子銀行都已經被山里的居民熟知。”張麗經歷的史家營分理處的變遷,也是這些年來農村金融環境改變的縮影。
■路途遙遠
上下班每日耗時6個小時
2月6日早上7點40分,在北京農商銀行房山支行門口,一輛可容納11名乘客的面包車準時發動。司機師傅告訴記者:“100公里的路,不抓緊點時間,兩個小時可開不到史家營,那就耽誤他們上班了。”
史家營分理處的員工小趙,家住市里,每天在路上耗費6個小時已經是家常便飯。“早上6點多出門,坐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從廣安門到房山城里,再坐兩個小時的班車去史家營分理處,單程就要3個小時,每天一來一回就是6小時。”小趙告訴記者,來回的路途上,他喜歡聽聽音樂,也就不覺得時間難熬了。
河北鎮支行員工小李也坐在這趟班車上,在她看來,小趙現在的生活已經比往年有了極大的改觀。小李告訴記者,在農商行上班一年之后,她曾經短暫地在史家營分理處輪崗8個月。小李說,史家營分理處服務的地區曾經有煤礦,煤窯尚未關閉時,班車也未開通。由于交通不便,史家營分理處的員工就住在支行樓上的宿舍里,如果拉煤的車在山路上堵起車來,史家營分理處的員工半個月都回不了家。2011年,史家營分理處所在區域的煤礦陸續關閉,此后,北京農商銀行房山支行就開通了兩條線路的班車,其中一條線路就發向史家營分理處,員工也不用再住在大山里了。
司機師傅還告訴記者,煤礦關閉之前,很多拉煤的大車行駛在山路上,由于車身太沉,把路壓得坑洼不平,那時候坐車上山,“真是要顛散架了”。而記者現在看到,通往史家營分理處的路與城里的馬路一樣,已經變得平坦暢通。
■業務辦理
網點雖小業務內容齊全
班車一路向史家營支行進發,中途將河北鎮支行、南窖分理處的員工“卸下”后,班車終于在9點40分來到了史家營分理處。史家營分理處地處高海拔山區,山高路陡,平均溫度比平原地區低8℃—10℃。
史家營分理處負責人張麗提著票據箱從河北鎮支行上車。到了地方,她打開史家營分理處的大門,一天的工作也就從此開始。
10點,由于運鈔車還沒有到達分理處,張麗與2名柜員只是在處理一些行內的工作。此時,院里已經站著一位等待辦理業務的大爺。“大爺您辦理什么業務?”雖然沒有開門,張麗仍然熱情地迎上去詢問。
網點正式開門后,陸陸續續開始有來辦理業務的農戶和對公戶。記者發現,除了一些年紀較大的農戶或者必須在柜臺辦理的業務之外,已經有很多中老年人開始選擇自助機辦理業務。張麗告訴記者,原先很多居民取幾百塊錢也要通過柜臺,后來經過分理處員工的講解和指導,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使用自助取款機、自助存折機辦理業務,這大大提高了效率。“現在的業務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存取款了,還有一些有了積蓄的農戶開始咨詢理財業務,甚至我們代銷的信托產品也有人買了。”張麗說,“別看我們的網點小,但是我們的業務品種跟城里的大網點是一模一樣的,貴金屬、理財、醫保通等都是一樣的。”
一天現金量多時達4000萬
張麗告訴記者,史家營鄉下轄12個自然村,轄內僅有史家營分理處一家金融網點,轄區內2萬多人,凡是和錢沾邊的業務都得到窗口來辦。張麗告訴記者,業務繁忙的時候,在崗的2名柜員需要一刻不停地操作,一天下來業務流水在150-200筆,現金量多時達到4000萬元。
記者了解到,為改善營業室的硬件條件,為客戶提供盡量舒適的環境,2011年底史家營分理處重新裝修并更新辦公設施、增設ATM,營業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與此同時,結合客戶群體的特點,分理處因地制宜制定了相關工作預案。每月到發放補貼的時候,網點會提前做好現金的預定和各項準備工作,看著網點前排的長隊,為了讓村民能夠早點取到錢,員工們常常顧不上吃午飯。
■未來期待
希望旅游發展帶動銀行業務
史家營分理處如今只有2名柜員、1名經理、1位保安,然而張麗告訴記者,史家營分理處業務最繁忙的時候,曾經有過20多名員工。在煤礦關閉之前,史家營分理處是方圓50公里內唯一一家網點,很多外地的煤炭商人就拿著麻袋來存錢,“最多的時候,史家營分理處能有10億存款,現在只有2億左右。”張麗表示,煤礦的關閉確實會對史家營分理處的存款有一定的影響。
與此同時,當地生活環境艱苦,富裕的家庭都搬到縣城居住,帶走了網點優質的資源,剩下的客戶群絕大部分不但不能給網點帶來經濟效益,而且給柜面帶來“很大壓力”。記者了解到,史家營分理處辦理的絕大多數業務是為當地百姓發放各種補助,其中最繁瑣的就是發放“四金”,即每半年發放農民糧食直補資金;每月發放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0歲以上老人保險金和無保障金、殘疾人保障金等。雖然這些錢很少,平均下來每人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但對于當地百姓來說,卻是一個月的生活費,是很多人的生活支柱。辦理這些業務對銀行來說沒有任何利潤,還要配備大量的人力物力。
銀行固然有社會責任,然而作為商業主體,盈利同樣重要。如今的史家營分理處,如何平衡社會責任和盈利之間的關系?張麗告訴記者,史家營分理處距離百花山、圣蓮山景區很近,旅游業是現在史家營鄉努力發展的產業。此外,史家營煤礦關停后,近兩年被國土資源部正式授予國家礦山公園資格,未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完成后,也將對史家營分理處起到一定的輻射作用。
■人物
大山里堅守20年不舍離開
張麗已經在北京農商銀行工作了20個年頭,兩個女兒,大的15歲,小的8歲。“我對孩子特別虧欠,我的孩子都是老人帶大的。”張麗告訴記者,現在不住在史家營分理處的宿舍了,還能每天回家,以前在史家營住了10多年,值班的時候兩周回去一次,不值班的時候一周回去一次。
史家營分理處服務的地區是煤礦采空區,沒有水。員工們每天喝的水都靠汽車帶上山,生活用水則是買來儲存在水窖中的非飲用水。“山區的網點苦,肯定誰都不愿意來,我是本地人,對這個環境也熟悉,也有感情,遇到很多問題,會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如果讓一個外地的人來這里,肯定比我更不適應。”張麗說。
在深山里開設銀行網點,勢必要影響銀行的收益,張麗告訴記者,曾經行里有過撤銷網點的打算。張麗說,如果真的撤銷了這個分理處,對于員工來說,其實并不是壞事,因為可以去別的條件更好的地方上班。但是,如果分理處撤了,山里的農戶就真的沒辦法辦理銀行業務了。“當時要撤銷的時候,我們寫了很多報告。支農是農商行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甚至在某些時候,這種責任大于商業銀行的利益。”張麗說。
寒來暑往,快20年過去了,經常有人問張麗“你就不想往城里調動調動”,張麗坦言,“誰不想在環境好又離家近的地方工作,可大家都在城里工作,誰來為山里的老百姓服務呢?”她說,爺爺和父親最早就是在農信社工作,她是在史家營分理處的院子里玩大的,“說真的,我舍不得離開”。
京華時報記者馬文婷
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