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助學,他很大方:月薪2200元,每月給貧困學子匯款1700
個人生活,他很吝嗇:舍不得吃穿,常常用餅子就咸菜
“裸捐”保安19年資助貧困學子47萬

從開始做公益事業至今,19年里,馬勇捐助他人總計達47萬元。一名沒什么學歷、薪水也不多的退伍軍人,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直到跟了馬勇一天后,我才明白了什么叫從牙縫里省錢。
威海晚報記者 李林
月薪2200元,每月給17名學生的助學款就達1700元
馬勇每個月最盼著15號到來,因為單位在這一天發工資,這一天也是他給所資助的學生匯助學款的日子。
當保安的馬勇月工資2200元錢,他每月固定捐助17名學生每人100元錢,剩下的500元扣掉交通費和電話費,再保不準看到個別困難學生再資助點,一個月的工資往往到手沒捂熱就沒了。
馬勇有一套西裝,那是出席比較正式的場合才穿的,平日里,他就穿著保安制服來來往往。
“這一身還不到100塊錢。”我至今還記得去年第一次見馬勇穿這套西裝時,他挺自豪地告訴我,買西裝和褲子分別花了30元,鞋子的價格能貴點——35元。
羊年春節前,很少置辦新衣的馬勇破天荒地去集上花35元錢買了件線衫。“不管好看不好看,能穿就行。”別人說線衫灰不拉幾不起眼,馬勇卻感覺挺好。
單位的伙食是免費的,馬勇上班時就吃工作餐,不上班時就在家里吃。他家的廚房里只有白菜、蘿卜和地瓜。前些天,一個鄰居送來一些大姜,他的母親把姜洗干凈切成絲,打算用鹽和醬油腌一腌當咸菜就飯。
“有時餅子就咸菜也能湊合一頓。”馬勇說。
“吃得飽,穿得暖,就是幸福。”當我問馬勇覺不覺得苦時,他這樣回答。
一家三口,每年生活支出不足2000元
最近,馬勇家所在的村正在拆遷,他和父母躲遷到了鄰近的崔家村,政府租了三間房供他們暫時居住,一家人只需付水電費就行。
我問馬勇,你一個月工資全捐給學生,拿什么錢交水電費?馬勇告訴我,現在家里的花銷主要靠父親當清潔工每個月掙的1300元錢,全家人一年在生活上的現金支出還不到2000元錢。
馬勇的父母今年都七十多歲了,瘦瘦弱弱的,看著就讓人心疼。以前,馬勇的母親劉樹敏不知道兒子資助學生,還以為他是把錢都攢起來了,直到五六年前有學生來家里看望馬勇時,老人才知道兒子偷偷資助了那么多困難學生。
“如果他不資助別人,家里的條件還能好一些,可到了現在,我還能有什么辦法?”劉樹敏無奈地說,她罵過馬勇,也勸過馬勇,可兒子是個倔脾氣,怎么說也說不動。兒子不替自己打算,她只能替他多操心,努力節省每一分錢,為他將來考慮。
為了省錢,馬勇家的電視只能收到兩個臺,劉樹敏每天只看會兒新聞,就熄燈休息;劉樹敏6年里沒買過一件新衣服,老伴的牙快掉光了,也沒去補一補;逢年過節,家里才會割10塊錢的肉包頓餃子;每當馬勇沒錢捐助貧困學生時,總是家里出錢給他支援……
感同身受,傾盡所有捐資助學也無悔
對父母,馬勇并不是沒有愧疚。“我不愿父母受苦,可放棄助學我又做不到。”他說。
“我還在部隊時,母親的手指被機器割斷了,沒錢去醫院治療,戰友們知道了以后,主動給我捐了款,讓我寄回家去給母親治病。”談及自己捐資助學的原因時,馬勇說,或許一切的根源都從那時開始,戰友們的善意讓他懂得感恩,也學會了幫助他人,在那之后,他斷斷續續照顧過不少孤寡老人。
退伍后,馬勇干過不少工作,活塞環廠、保安公司、船廠都有過他的身影,他甚至還收過廢品。不管掙多少錢,他都會把工資的一部分拿出來捐給貧困學生或其他有困難的人。2005年,馬勇在乳山六中當保安期間,一個每天吃饅頭就白開水的貧困學生給了他極大的觸動,從那時起,他便走上了捐資助學的道路,直到現在。
去年,馬勇資助了一名學生,這名15歲的學生的父親去世,母親病重,長這么大從來沒吃過一口蛋糕。“看到他就像看到了自己。”馬勇說,他打小家里條件不好,中途輟學,太清楚沒學上的痛苦,這也是他愿意傾盡所有堅持助學的原因。
這些年,馬勇一共資助了72名學生,捐款達47萬元,他自己則一分錢存款也沒有。他資助過的學生,有的還在念初一,有的已經畢業工作了。每每收到學生發來的問候或告知生活和學習近況的短信,都是馬勇最開心的時候。“無論付出多少艱辛,我都覺得值。”他說。
資助貧困學生,馬勇從沒想要什么回報,逢年過節,學生們來家里看看他,他就挺高興的。“我沒想過要得到什么好處,只要我資助過的學生們懂得感恩,當別人需要幫助,他們也能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就足夠了。”馬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