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開始,濟南市民馬先生的手機不斷收到網絡電話和短信,在接通一次電話后,馬先生才知道,原來由于自己曾在淘寶購物給了賣家差評,跟賣家協商后拒絕更改差評,賣家便對其瘋狂地電話轟炸。
齊魯晚報見習記者時培磊
網購23天到貨,一氣之下給差評
馬先生告訴記者,2月7日,他在淘寶一家潮女坊店鋪給女友買了3件衣服。“女友在濰坊,本來希望春節前能給送到,春節就能穿。”
下完訂單,賣家第二天就發貨了,2月9日便到了濰坊。“到了濰坊快遞一直不給派件發貨。”馬先生就聯系了賣家,希望賣家與快遞公司溝通,盡快在年前能夠把衣服送到女朋友手中。
盡管賣家聲稱會與快遞協調,盡快送貨,可這三件衣服始終被壓在倉庫。直到3月1日,衣服才送到,距離下單時間已經過去了20多天。“為此女朋友吵了好幾次,說我不靠譜,弄得很不愉快。”
“買的時候承若一定按時到貨,中間也催賣家趕緊協調,就是不見動靜。”一氣之下,馬先生給了賣家差評。之后,賣家聯系馬先生解釋情況,而馬先生認為他們并沒有盡力協調,拒絕更改評價。
兩天收到200多條短信
這次不愉快的購物經歷就這樣過去了,可一個月后,4月2日,“手機開始收到不顯示來電的網絡電話。”馬先生接通一次電話后,才知道是賣家打來的,“希望我更改評價,說以后會注意,給他們一次機會。”馬先生再次拒絕了。
賣家變臉了,馬先生收到十幾個電話,接收到200多條各類注冊提示短信。“賣家到各種網站上拿我的號碼注冊信息。”馬先生告訴記者,無奈之下他選擇了關機。然而,手機關機并沒有完事。賣家開始騷擾快遞上登記的收貨電話。“這個電話是我女朋友姥姥家的固話,兩位老人每天晚上都要被騷擾。”老兩口怕平時有急事,不愿意拔電話線,只有忍耐。
法規不完善,治理有難度
馬先生向淘寶客服投訴。“當時他們說只能對店鋪說服教育,并對店鋪扣分。”5日,記者根據馬先生提供的聯系方式試圖聯系賣家,但其手機一直處于關機狀態。“投訴完后就一直在關機。”馬先生告訴記者。
淘寶客服表示,如果賣家的電話騷擾對消費者造成了危害,消費者可以對其進行投訴,嚴重的可向公安機關報案。律師張法水認為,賣家對消費者進行電話騷擾屬于濫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行為。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但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欠缺完善的法律法規,加上騷擾電話調查取證難、未明確騷擾電話實施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因素,導致信息泄露和騷擾電話治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