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覺已是人間四月天。萬物復蘇,正是孕育希望的季節。一年一度的濟南兩會即將拉開帷幕,如何圍繞“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中心任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增進人民福祉,都將在這里得到答案。
2015濟南市兩會期間,本報將推出重磅報道。我們設定的報道主題為“我的濟南夢”,將循著城市發展和百姓民生兩條主線展開,從多角度把百姓心聲和政府作為結合起來,并通過全媒體平臺與讀者互動。這姍姍來遲的兩會究竟能送來哪些政策紅包,濟南人在期待,我們亦是。


齊魯晚報濟南4月6日訊(記者 馬云云 劉雅菲 實習生 來慧)3月27日,王文濤履新,成為濟南市委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呈現在這位新書記面前的,是怎樣一座城市?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王文濤和他帶領的領導班子要面臨怎樣的工作局面?他要面對的,也正是濟南要迎接的未來。
省會經濟圈需提升濟南首位度
毫無疑問,擺在王文濤面前的首要任務是發展。
與全國全省一些發展較好較快的城市相比,濟南存在差距和問題,經濟發展水平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靠后,這多少讓這座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有些尷尬。
濟南市領導對此并不避諱,市長楊魯豫在不同場合多次感慨:“前有標兵,后有追兵”,警醒全市干部不等不靠,奮起向前。這種緊迫感在去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之后更加強烈,那次會上我省提出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目標定位是“走在前列”。作為省會城市,濟南更要走在全省前列,爭當改革發展的排頭兵。
經濟要發展,必須靠大項目作支撐。
2月份,濟南各縣(市)區和各部門收到通知,2015年濟南要開始實施項目建設兩年提升計劃,并明確了2015年的目標任務,市級重點項目繼續安排220個左右,總投資規模在6300億元以上,提升25%。
對這樣的安排,濟南市上下幾乎已經習慣。2012年,濟南市提出“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從當年起,每年都要列出當年的重要項目安排予以公布,一串長長的項目單就是任務單。
濟南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吳學軍分析表示,這實際上是建立了動力推動機制,“推動項目落地,抓落實,防止有些項目落實不了、推動慢或者只重‘開門’,不重視項目進來以后的跟蹤,在發展中不了了之”。
2015年,轉眼三年過去,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681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425億元。在此基礎上,市政府決定借勢“更上一層樓”,從2015年開始利用兩年時間,在全市范圍內集中力量開展重點項目建設提升活動,所謂“提升”,就是進一步強化項目管理、提升投速投效,推動項目投資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效益型轉變。
“這是更強調投資產出效率,而非‘鋪攤子’。”吳學軍說。但要實現這些目標并不容易。在新常態下,平衡穩增長、調結構的難度增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新增長點尚處于培育階段,這些都要想辦法解決。
尤其作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核心城市,濟南的首位度亟須進一步提升。山東省社科院研究員、山東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貴斌表示,近幾年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發展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一個可供參考的數字來自3月31日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當天發布的內容顯示,在去年我省的納稅百強排行榜上,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上榜企業稅收貢獻突出,2014年共有44戶企業上榜,其中濟南市共有29戶企業上榜,年納稅932 . 17億元,占百強納稅總額的40 . 63%。
但眼下必須要做出調整。鄭貴斌說,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要做出調整,首先要提升提高省會濟南這個核心的首位度,把核心做大做強;同時發揮各城市優勢,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
而要提升首位度,濟南最迫切的任務是要在“十三五”期間打造新的增長極,鄭貴斌認為,一是圍繞“互聯網+”提升產業層次,同時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