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訊 “我、老頭兒、大女兒都是遺體捐獻志愿者。你看,我的名字早都刻在碑上了!”4月1日,山東省“愛在路上——2015年清明節捐獻者追思會”在山東福壽園遺體捐獻紀念廣場舉行,何敬芝老人告訴記者,兩年前老伴去世將遺體捐獻,之后自己便要求“提前”將名字“挨著老伴兒”刻入遺體捐獻紀念碑。

  當日,來自全省17市的捐獻者家屬、紅十字志愿者、醫學院及醫院代表約200人在雨中以集體默哀、敬獻花籃和鮮花等形式,共同緬懷逝者,寄托哀思。如今,紀念碑上已鐫刻了202位遺體捐獻者、403位角膜捐獻者、207位器官捐獻者的名字。其中,像何敬芝老人這種夫妻雙方均完成捐獻登記,刻入紀念碑的已有22對。

  “多年前就有捐獻遺體的想法,希望走后能再為社會作點貢獻。”何敬芝平靜地說。當她得知醫學院校缺少人體實驗標本、社會亟需大量器官移植后,2011年同老伴兒以及大女兒到當地紅十字會進行了遺體捐獻登記。

  據了解,我省2003年3月1日頒布實施《山東省遺體捐獻條例》,是全國第二個制定和出臺遺體捐獻地方性法規的省份。已與11家遺體接受單位、4家角膜庫、13家器官移植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并投資建設了“山東省遺體與器官捐獻文化館”,是省內最大也是國內較大的遺體、器官捐獻人文展館。

  “孩子他爸因車禍走了,捐獻器官救了3個人。我走后也會捐獻”,來自濟寧農村的宋貴娥告訴記者,丈夫的器官救活別人,就等于他的生命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孩子也已網上報名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非常認可他父親的做法”。

  據介紹,許多登記志愿者在捐獻遺體的同時也表示同意捐獻眼角膜,我省先后于2007年、2009年成立兩個“紅十字角膜庫”,并利用紅十字會對外合作的平臺積極推動與國際眼庫建立業務合作關系。

  “2014年實現器官捐獻113例,2011-2013年總共72例,2014年器官捐獻數量超過往年捐獻總和,實現捐獻數量翻倍增長。”省紅十字會捐獻與醫防辦公室趙娜介紹,2014年全年實現捐獻數量是2011年的17倍,接近2012年的5倍,是2013年的2.5倍。隨著遺體(器官)捐獻的社會知曉率和支持率提高,各級紅十字會登記報名和捐獻人數快速遞增。

  由于全國尚未出臺統一的遺體(角膜)與器官捐獻法律法規,實際工作中仍存在政策盲區。雖然我省捐獻工作網絡已經建立,但仍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考核等機制,同時對遺體捐獻者的關愛救助政策也有待進一步規范、細化。

  截至今年3月,全省遺體捐獻已經累計登記報名6578人,實現捐獻865人;角膜捐獻登記報名5037人,實現捐獻542人。有2768人簽署《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愿書》,實現208例器官捐獻,挽救了近500人的生命或使其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