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國務院李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農村貧困人口將再減少1000萬以上。對于山東來說,2017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年,我省要實現89.6萬省定標準貧困人口脫貧,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山東貧困人口呈“插花式”分布,這對精準扶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東將如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讓我們看看菏澤、臨沂、泰安和濟寧四市是怎樣攻堅的。

  產業扶貧仍是未來主要方向。(資料圖)

  發展產業脫貧

  是精準扶貧主攻方向

  根據2016年我省制定的脫貧計劃,通過三年脫貧攻堅,省定貧困標準以下的242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18年將全部脫貧。

  在7日的全國人大記者會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提到,發展產業脫貧仍然是精準扶貧的主攻方向,最終還是要靠發展產業來脫貧。企業必須把貧困人口帶動起來,“要讓貧困人口在企業里通過自己的勞動能力能夠脫貧致富,這是我們要的一個機制。”

  如何選擇產業扶貧,如何讓貧困戶借助產業脫貧,成為精準扶貧的主要課題。全國人大代表、濟寧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穎講了一個故事:孔維亮是濟寧泗水縣圣水峪鎮椿樹溝村的貧困戶。2016年,他不花一分錢,不花一點力氣,就養上了三頭奶牛,并且當年就拿到了4800元的收入。

  椿樹溝村依托村辦企業紅山奶牛養殖有限公司,開展“公司+貧困戶”奶牛養殖托養扶貧工程。2016年初,通過縣農商銀行授信,紅山奶牛為包括孔維亮在內的13戶有需求的貧困戶貸款65萬元,每戶購買3頭牛,并簽訂扶貧奶牛養殖托養協議。由公司還貸款,奶牛放入托養區委托農戶養殖,每年按照收益給貧困戶分紅。

  村民高承排也是村里的貧困戶,因為有企業專門為貧困人員設置的扶貧公益崗位,也解決了就業,摘了貧困戶的帽子。

  依托當地優勢產業,帶動整村貧困戶脫貧的例子還有很多。全國人大代表、臨沂市委書記林峰海表示,臨沂基于現代農業基礎較好的本地優勢,支持重點村、貧困戶發展蔬菜、雜糧、優質林果、食用菌、養殖等特色農業,鼓勵涉農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貧困村延伸,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加工點)+貧困戶”的利益聯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