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起底短租房:時尚流行,但真有想象中那么好嗎?

  租短租房竟然被房東打了

  前不久,菏澤市民付先生使用螞蟻短租軟件租房時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在他沒有退房仍在房間內休息的情況下,“房東”就派人打開房門打掃衛生,并額外收取了水電費。

  “那個人進了門以后就罵罵咧咧的,想攆我們走。”談到這次遭遇時,付先生很生氣,他說他與對象租住在金橋國際大廈,日租價格是168元,正在休息的他們看到有人進來很生氣,起初他們與工作人員之間的言語沖突還演變成了肢體沖突。

  “因為有朋友在濟南,本來想著在濟南多住幾天,這么一鬧,我當天就開著車回菏澤了。”付先生介紹,那位著急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自稱是當天下午要有人入住,那位工作人員不僅態度不好,而且還亂收空調費。后來,“房東”就過來協商處理了這件事,當時“房東”還給他發了紅包表示歉意。

  連營業執照都不需要

  記者調查途家網、螞蟻短租等在線短租平臺發現,當前,在線短租市場上提供的房源多為民居,包括自有住宅、外來資本租賃當地房屋再轉租等形式。

  多數平臺準入門檻低,平臺管理松散。只要提供身份證或營業執照,加上房產證或租賃合同,以及一些清晰的房間圖片,便可在平臺上出租。

  一位短租平臺的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各大平臺均承諾對房源嚴格審核,如途家網甚至在網站上承諾“全部實地驗真”,但近年來在線房源數量激增,平臺很難做到去現場驗房審核信息,基本上只是看看房主提交的電子信息。對于租客,更是沒有任何要求。

  房子與描述不符

  剛從上海旅游回來的常玲瓏,回顧起來竟似經歷了一場噩夢。她在短租平臺上預訂的是160多平方米的三室兩廳豪華裝修洋房,沒想到只有七八十平方米。并且,與所描述的“幽靜”“優美”相反,房子沿街十分吵鬧,讓人整夜難眠。“網站上承諾的吹風機、咖啡機等設施也沒有,這不是欺詐嗎?”常玲瓏說。

  管理混亂

  比常玲瓏更倒霉的是游客楊黎,她在一家平臺預訂好房子后,甚至連門都沒能進,大半夜拎著箱子在深圳找住的地方。春節期間,楊黎和閨蜜抵達深圳機場后,打開平臺尋找公寓地址,卻發現此前成功付款的訂單被網站后臺取消了。

  安全隱患多

  浙江省的章先生曾在某平臺預訂杭州某小區的短租房,入住后出去吃飯,回來卻發現價值6萬元的攝影器材被盜。房東雖陪著章先生一起報警,但同時表示:“租房子發生東西被偷的情況,不能怪房東吧?”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是正規旅館住宿,按照治安管理要求,需具備必要的防盜、視頻監控、消防等安防設施,但此類短租民居多是普通家庭住房,財產及人身等安全問題難以保證。

  糾紛多維權難

  據了解,短租平臺一般會有房客保障計劃,如承諾房源不符賠首晚房費、到店無房賠首晚房費等,但租客往往很難獲得賠償。

  監管部門:短租房身份模糊,想管管不了

  由于缺少專門針對這一新業態的管理辦法,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將這些房源按照旅館業管理。

  根據公安部最新公布的《旅館業治安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旅館應當取得消防行政許可、特種行業許可證、有治安保衛人員等。

  一位在線短租平臺負責人坦言,如果按照旅館業標準管理,大部分民宿都將被取締。“我們平臺上的一些房源,部分為民宅改造,作為民宅使用消防已達標,但作為經營性公寓就存在消防證、特行證無法辦理的問題。”

  北京市旅游委負責人介紹,由于許多在線短租平臺上的房源沒有進行申報注冊,所以很難統計數量,監管十分困難。

  長期從事地方旅游市場監管工作的梁善穎坦言,對在線短租市場的監管遠遠滯后于市場發展速度,尤其是職業房東及小型創業團隊進入后,根本掌握不了完整、準確的房屋數量及租房者信息。

  專家建議:盡快出臺管理規定,明確管理方

  專家建議,政府應盡快出臺對在線短租市場的管理規定,明確管理方。

  此外,互聯網平臺應通過用戶評價、信用評級、實名制等手段,加快建立健全誠信管理體系。專家還建議強化在線旅游短租平臺的監管能力,實現線上線下監管有效聯動。

  (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