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樁,埋設在邊界線的樁子。1999年起,全國開展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界線的勘定工作,濟南市各區縣的行政區域劃界線確定,各區縣邊界線上的界樁就此開始埋設。目前,濟南各區縣交界線上共分布著243塊界樁,因搭界區縣較多,章丘區內的界樁分布最多。

  五龍潭公園東南角倆界樁指示三個區

  “地圖上顯示五龍潭公園的南門和西門在天橋區,東門地址卻寫的是歷下區,這是怎么回事?”近日,北京的李女士來濟游玩,一個公園竟然橫跨兩區讓其著實不解。其實,不光外地人,大多數濟南人或許也不知道共青團路與趵突泉南路(五龍潭公園東南角一帶)交會處,是濟南歷下區、天橋區、市中區三區交界處。

  “我知道泉城廣場趵突泉一帶屬于歷下區,飲虎池片區一帶屬于市中區,制錦市屬于天橋區,但三個區的具體分界點真說不上來。”老濟南朱先生說。

  近日,記者在共青團路與護城河交界處的橋墩附近綠化帶內,找到了一塊高約50厘米的三角形石柱,其中一面刻有“歷下”兩個紅色大字,底部刻著“國務院1999”,該面正向東方;另外兩面則沒有刻字。而在護城河西岸的綠化帶里還有一塊界樁,與東岸界樁隔河相對。該界碑緊鄰五龍潭公園東墻的柵欄,同樣是三角形石柱。其中朝向西南方的一面用紅色字體刻著“市中國務院1999年”的字樣,朝向西北側的一面刻著“天橋”等字樣,朝東的一面沒有刻字。

  “這兩塊界碑是A、B碑,合起來就是歷下、天橋、市中三區的分界線。”歷下區民政局區劃地名科工作人員表示,三區界限是濟南市在1999年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做的工作。

  至于如何具體劃分的,該工作人員表示:從該處護城河中心向南,垂直河道方向沿趵突泉公園北墻轉到西墻外的篦子巷,再向南直到飲虎池街,是歷下區與天橋區和市中區的分界線。“共青團路東首、篦子巷以西的路段屬于市中區,以東至路口的幾十米路段,沿道路中心線以南屬于歷下區,以北屬于天橋區。”

現有界樁243塊,平時由管理員看護現有界樁243塊,平時由管理員看護

  在北園大街與歷山路交會處的綠化帶內,也有一塊類似界樁,該界樁是歷下、歷城、天橋三區分界線。據悉,濟南市現有界樁243塊,分為三面樁、雙面樁等。界樁由界碑和底座組成,界碑一般用花崗石、大理石等堅硬石料鑿制成形;底座可在現場用鋼筋混凝土澆灌,以保證界碑和底座結合一體。

  1999年,全國開展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界線的勘定工作,濟南市各區縣的行政區域劃界線由此確定。之后,便開始設立界樁。根據《勘界規定》:埋設界樁時,須由雙方縣(市、區)勘界工作人員共同到實地埋設,界樁應準確地埋設在選定的位置上。當對埋設位置的精度要求較高時,會采用安置穩固的投影架或通過選定點位拉十字線的方法,進行埋設。

  埋設界樁時,界碑的方向應與邊界線平行。界樁設立后,一般由專門的界線管理員進行日常看護,便于界樁移位、損壞、丟失等情況及時上報。界樁管理員一般由界樁所在村居的村民,或者街道辦居委會工作人員擔任。他們熟悉當地情況,熟悉邊界情況,而且居住在周邊,便于巡查。

  設區的市與市之間每5年進行一次聯檢,縣(市、區)之間每3年聯檢一次。如遇有影響邊界線實地走向的自然災害、河流改道、道路或地形變化等特殊情況,由雙方人民政府隨時安排檢查。

  樁距不超10公里,章丘區界樁最多

  既然界樁代表的是各區縣分界點,五龍潭公園的三面界樁為什么會分設在護城河東西兩岸呢?濟南市民政局工作人員解釋說:“在一些地方不方便埋界樁,比如濟陽和商河以河為界部分,就在河兩岸各設一塊,示意的是分界線在河中央,其實標注的是一個點。”

  根據《勘界規定》,界樁位置一般選在實地地貌不易辨別的邊界線轉折處、過境道路與邊界線相交處、以線狀地物中心線為界的邊界線起訖處。至于界樁豎立的密度,則以能控制邊界線的基本走向為原則,由雙方視邊界線地形情況具體商定,原則上5-8公里,最長不超過10公里埋設一塊。

  根據地形不同,界樁埋設位置也會有所差別。在平坦耕地地段,界樁位置一般選在耕地的分界線上或耕地的地角上;道路網密集地,界樁位置選在邊界線與道路相交一側的交點上,不過出于影響交通安全等因素考慮,可能會埋設地釘用以代替。

  根據統計,濟南各區縣中,以章丘區界樁最多,有上百塊;而歷城區的界樁分布最為曲折。“從地圖上就可看出,章丘與周邊區縣搭界較多,分界線界樁較多;而歷城區則是山區較多,山上界樁較多,十分曲折。”

  人為破壞界樁最高可罰千元

  隨著城市發展,因生產建設、樓盤開發等原因,部分界樁不可避免地需要移動或者增設。此時,建設開發單位應當事先向該行政區域界線毗鄰的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經該行政區域界線毗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共同測繪增補相關檔案資料,并向該行政區域界線的批準機關備案。

  根據《山東省行政區域界線管理辦法》,行政區域界線兩側各5米的范圍內不得建設房屋及其他永久性建筑物。如果邊界線兩側各5米的范圍內確需建設房屋或永久性建筑物的,需征得毗鄰邊界線兩側有關各級人民政府和群眾一致同意,再由雙方政府按照國務院及省內的有關規定,聯合辦理報批手續。

  濟南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工作人員表示,在每次界碑檢查中,都會發現界樁損壞、移位的現象,尤其在山區較多。如果屬于人為故意損毀或者擅自移動界樁的,當事人應當支付修復費用,并由所在地民政部門處1000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無論是大風、大雨等自然因素,還是人為故意造成的界樁損毀或移動,界樁重新設立時,都需要雙方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在場。”濟南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處長劉琦稱,如果雙方對原位置存在爭議,則由第三方測繪人員重新確定位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