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暑假,馬上就要開學了,可很多學生卻輕松不起來,主要癥狀是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有的還有頭痛、胃痛等軀體不適癥狀。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專家表示,這很有可能是患上了“開學焦慮癥”。“開學焦慮癥”是很常見的心理現象,多集中于年齡13歲至14歲性格內向的學生,而且女生以4:1的比例多于男生。并且成績優異、追求完美的學生和適應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較差的新生是“開學恐懼癥”常見的易發群體。
即將開學,患上了“開學焦慮癥”
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暑假,馬上就要開學了,可二年級的歡歡卻輕松不起來。一個暑假里,爸媽為歡歡安排了旅行、夏令營等活動,還回了一趟東北老家。眼看著假期即將結束,最近爸媽讓歡歡在家里學習,要“收收心”。一想到還有一大堆暑假作業沒有完成,即將面對四五個月的緊張學習,歡歡變得煩躁不安,吃飯也沒有胃口,無法安心地做完作業,整天不停地玩手機、看電視。對父母提出的學習要求,歡歡常常會發脾氣。
為什么即將開學,歡歡反而“厭學”了?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專家表示,開學焦慮癥是一種學生常見的心理現象,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亂發脾氣、失眠、胃口差等都是焦慮的一種反應,嚴重的還會出現頭痛、胃疼等軀體性癥狀。現在,中小學生焦慮癥的情況非常普遍。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快要開學了,但學生們往往又是最“難過”的時候。因為每到開學前,家長總喜歡給孩子定下很多目標,比如下個學期成績提高多少、考試考到第幾名、獲得三好學生稱號等等,這無形當中給了孩子很多心理上的壓力,讓他們對上學產生某種恐懼和抵觸心理。因此,在開學之前的這段時間幫助孩子“收心”,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而且部分學生還十分留戀假期的生活,想到假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開學后緊張的學習鮮明的反差,生活節奏由松弛向緊張過渡,孩子會變得不適。
家長要調整心態緩解分離焦慮
那么在開學前,家長和孩子如何進行調整,緩解“開學焦慮癥”呢?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影響孩子的四個因素中,家庭因素占到50%。目前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家長可以改變家庭的小環境。隨著家長群的普及,“別人家的孩子”又報了什么班?考了什么級?此類信息泛濫,家長之間的焦慮情緒在傳染。家長的焦慮情緒反過來對孩子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心理康復醫院專家表示,家長首先要做不焦慮的家長,調整好心態,不要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不要給孩子太強的競爭感。越是在這種高競爭的環境中,家長越是不要焦慮,不要受家長群里的信息的刺激。就拿開學來說,本來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過度強調“要開學了,要收心了,要進步”等等,不要讓孩子對開學產生恐懼感。
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新學期的生活,引導孩子制訂階段性的目標和計劃,“但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尤其是對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從小學升入初中或從初中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目標和計劃的制訂不要超出孩子能力范圍,這反而會增加他們對新學期和新學校的恐懼。”
心理康復醫院專家建議,其實只要注意調整作息時間,堅持按時就寢早睡早起,就能使生物鐘恢復正常。心理暗示起到關鍵的作用。學生如果意識到并接受假期已經結束的現實,又想到可以與同學一同分享假期中的有趣事情,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一些,又能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認為自己將有更成功的一年等等,都有助于其樹立信心,放松心情,以接受的心態去迎接新的學期。積極的心理暗示,會使不良癥狀降到最低。
來源:山東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