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播種大蒜的季節,馮崇寶來到田里,查看耕種情況。大眾網記者 張瑪睿 攝現在是播種大蒜的季節,馮崇寶來到田里,查看耕種情況。大眾網記者 張瑪睿 攝

  大眾網濟南10月18日訊 農民不用操心種什么,收獲之后也不再愁銷路……記者參加2017年山東省青年編輯記者渤海革命老區惠民行,在濱州市惠民縣李莊鎮,了解到果蔬合作社社員每畝土地增收了700多元,還把圓蔥從濱州小鎮賣到了國際市場。

  農民不再愁銷路,每畝地還增收700多元

  馮崇寶走到一片田里,邊捻著土,邊笑著與正在勞作的鄉親們打招呼。這些鄉親既是他的鄰居,也是他的社員。馮崇寶是濱州市惠民縣李莊鎮浩東果蔬合作社的社長。目前,合作社已有600多位社員,2000多畝田地。該合作社主要種植圓蔥、大蒜、蒜薹等作物,合作社采取統購統銷的模式。

  過去李莊鎮農民種的農產品常常因滯銷而白白爛掉。2011年,合作社成立以后,投資建設了農產品加工場所,和國內幾家大型蔬菜加工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對社員種植的農產品進行初加工。“農戶+合作社+公司”的生產銷售模式,讓社員比普通農戶的收入大幅提高。

  為了解決農產品滯銷,當地曾對農民種植的圓蔥、大蒜、蒜薹等產品進行冷庫儲存,脫水加工。這樣的模式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農民自由選種、種植習慣和粗放的管理方法導致藥殘超標,農產品達不到客戶要求,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銷售、加工及出口。合作社成立之后,實行統購統銷的模式,合作社統一安排社員種植,收購社員的農產品,并進行統一銷售,農產品的品質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藥殘超標問題迎刃而解。

  不僅如此,合作社也為社員大大降低了銷售的風險,社員的收入有了穩定的保障。過去,村民馬大哥常為了自家農產品的銷路而苦惱,市場價格的跌宕起伏常讓他白白辛苦了一年。加入合作社后,馬大哥不用再發愁銷路,只需要種好自家的地,“跟著合作社,不用再擔心市場價格的變動。”如今,馬大哥不僅把自家的20畝地管理的井井有條,每畝地增收了700多元,還因為踏實肯干,在今年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塊200畝地的監督管理者,“到明年還能拿到10萬左右的提成。”

果蔬合作社社員每畝土地增收了700多元,社員真正得到了實惠。大眾網記者 張瑪睿 攝果蔬合作社社員每畝土地增收了700多元,社員真正得到了實惠。大眾網記者 張瑪睿 攝

  合作社成立初期飽受質疑,實惠打動農民

  2011年馮崇寶由李莊鎮鎮政府舉薦,參加了山東省農業廳舉辦的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班。在培訓班,馮崇寶了解了國家的惠農政策,學習了先進的種植技術、銷售辦法及農民創業經驗。回來后,馮崇寶帶頭投資50萬元,其他幾戶各投入10萬元,共投資100萬元,注冊成立了惠民縣浩東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

  盡管今天合作社已有600多位社員,但合作社成立初期,僅有馮崇寶的幾個兄弟好友入了社。回憶起剛起步時的辛苦,馮崇寶紅了眼眶。當時,村民們擔心“本來自己直接買賣的產品,又過了一道合作社的手”,錢最終到不了自己手上。“當時很多人就是不理解啊,對我冷嘲熱諷的也有。”那時,馮崇寶受到了許多質疑。

  “頭年見到錢以后,大伙就積極起來了。”回憶起年底分紅時農民們又驚又喜的表現,馮崇寶笑了。合作社建立的第一年,每位社員每畝土地增收了400多元,去年,每位社員每畝土地增收了700多元。

馮崇寶介紹說,目前,浩東果蔬合作社70%的農產品是出口產品。大眾網 記者馮崇寶介紹說,目前,浩東果蔬合作社70%的農產品是出口產品。大眾網 記者

  小鎮圓蔥質量上乘,出口到中東、南亞等地區

  合作社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了國內客戶認可和好評后,合作社又把目光瞄向了國際市場。2013年合作社出口農產品1000余噸,農產品遠銷孟加拉、迪拜、阿聯酋、印度等國家,首次實現了農產品的出口創匯。目前,合作社70%的農產品都用來出口。

  圓蔥是浩東果蔬合作社的出口產品。走進合作社的冷庫,記者看到,一顆顆飽滿的圓蔥被儲存在橘紅色的袋子內,堆滿了倉庫。馮崇寶對各類洋蔥的擺放位置了然于胸,向記者介紹道:“這些小的圓蔥出口孟加拉,個頭大的供應國內市場。”目前,合作社的7個冷庫中,共存放了1600余噸的圓蔥,這些圓蔥均已簽訂合同,過段時間便會“漂洋過海”到國際客戶手中。

  記者了解到,去年,浩東果蔬合作社出口農產品2000多噸,內銷農產品1200多噸,盈利300多萬元。如今,浩東果蔬合作社已被評為省級示范化合作社,是惠民縣從事農產品種植的合作社的領頭羊。未來,浩東果蔬合作社準備將大蒜、辣椒這兩種農產品推向海外市場。(大眾網-山東24小時客戶端 記者 張瑪睿 通訊員 蔣美莉 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