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濟南“祥”字號的商店,首先映入人們腦海的,就是被稱為沃爾瑪老師的瑞蚨祥。瑞蚨祥的經營業績很厲害,除濟南總店之外,還在北京、天津、煙臺等大中城市開設了分店,店中經營的產品也成了京城上層人士眼中的流行品。當時一個成功北京人,必須頭頂馬聚源的帽子,腳踩內聯升的布鞋,身穿瑞蚨祥綢緞,腰纏四大恒的銀票。
但是這并不是說明瑞蚨祥就是無敵的,在濟南,它就有一個勁敵,這家商鋪,同樣出自章丘孟家的隆祥布店。
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講隆祥布店的故事。

隆祥布店雖然也是出自章丘舊軍孟家,但是與孟洛川的一族,其實并沒有多大關系。按照孟家族譜,隆祥的創始人叫做孟興泰,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人氏。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做孟毓溪,堂號進修堂,次子叫做孟毓湄,堂號慎余堂。孟興泰死后,隆祥布店就是由兩個堂號共同經營。
自乾隆年間開店,至道光元年(1821年),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隆祥的生意一直做得不溫不火。但是到了鴉片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洋布大量傾銷國內市場,隆祥所經營的土布遭受到了巨大沖擊。利潤的下滑,經營理念的分歧,讓進修堂與慎余堂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一度上訴到了衙門,最終慎余堂退出了管理層,隆祥由進修堂獨自支撐。
可是進修堂獨自管理,也沒有讓隆祥的經營業績有所好轉,無奈之下,進修堂的資方將隆祥布店的一切店務都交給了謙祥益總經理代管。
謙祥益是進修堂投資的另一個店鋪,是當時是著名的“八大祥”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間,以經營絲綢布匹為主,在北京、天津、漢口、上海、青島等大城市都有分號,僅在漢口就有三家商號,房屋五百多間,門面之華麗、生意之興隆、資金之雄厚,堪比北京的瑞蚨祥。

隆祥布店被謙祥益這樣的“土豪”托管之后,頓時精神了起來。管理方重新審視了布店的經營業績,發現在大本營濟南,由于店面古老、設備陳舊的原因,旺季的銷量每日才300元,淡季只有100元,遠遠落后同城的瑞蚨祥。于是謙祥益開始向隆祥布店大量注入資金,上了一大批的綢緞、顧繡、呢絨、棉衣、皮貨、新衣,并在1917年,在高都司巷盤下了隆祥布店東號,發誓要打破瑞蚨祥一統濟南的格局。
此時的瑞蚨祥,也在極力維護自己在濟南“一城獨大”的地位,他們用了各種手段,比如壓低成本,緊縮利潤,將大部分中小布店擊垮。到20世紀三十年代,瑞蚨祥在濟南的對手,只剩下隆祥一家了。
兩者真正的交手,是在隆祥布店西號設立之后。當時隆祥這家店設在了經二緯四路南,而瑞蚨祥的總店則在經一緯四,兩店只有一條馬路之隔。當時隆祥西記建的可謂十分豪華。
經二路上的隆祥西記,前店后院的模式。建筑坐南面北二進,北沿經二路為營業廳,南為一個兩層的三合樓,院內有兩部樓梯。院的西面底層設門洞與西鄰的街巷相通,是貨物的入口。營業廳兩層,臨街局部為三層,正中為通高的共享中廳,環以柱廊。日光自頂部射入,光線充足。周圍皆為營業面積,鋪以進口花缸磚。東臉(北立面)為五開間,中間的三開間向南凹進去約3米,通長的仿歐式薄壁柱,直抵檐下,尤其是連接東西兩端的木制掛落,雕工精細,京味十足。東、西各一開間,造型簡潔,以欄桿式的女兒墻作為檐口,形成了臨街門臉簡與繁、實與虛的對比。隆祥布店西記保存完整,是濟南市經二路上僅次于瑞蚨祥的商業建筑,也是濟南京幫建筑的另一代表。

1930年,雙方戰斗打響了。這年秋天,隆祥和瑞蚨祥都進了不少從日本進口的外路貨,叫做“七美”牌嗶嘰。這種布物美價廉,為中下層人士所喜愛。為了爭奪客源,隆祥和瑞蚨祥大打價格戰,從每尺2角2分,一直降到了1角6分8厘,這價格已經完全是虧本經營。為了打擊對方,雙方甚至還派出人員去對方店里套購。
總體來說,隆祥的經營業績是不如瑞蚨祥的,就像現在的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一樣。
到了1936年,也就是隆祥和瑞蚨祥競爭的第六個念頭,兩家經理覺得再也不能這么斗下去了,對雙方都沒有什么好處,于是兩家握手言和,并建立起了攻守同盟,統一定價,一致對外,這種合作關系一直持續到解放后。

1937年,日軍占領濟南,規定隆祥布店只準出售貨物,不準買進貨物,隆祥開始走向下坡路。接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店員的生活受到影響,偷盜之風橫行,貨物經常不翼而飛,隆祥布店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說來有趣,公私合營之后,兩家“祥”字號互換了人間。院西大街的瑞蚨祥,并入了西門里大街的隆祥,而經二路上的隆祥西記則是并入到了瑞蚨祥。后來,西門里大街的隆祥被拆除,永遠消失在濟南的歷史中。隆祥西記則曾作為委托商行,20世紀80年代成為濟南市土產雜品公司的營業部,今為賓館。
斗了一輩子,隆祥的招牌還是被死對頭保存了下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朱文龍,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