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座位于山東省壽光城西南8公里的小“山”火了。之所以受到媒體關注,是因為這座“山”太小了,以致于顛覆了人們對“山”的印象。它東西最長處1.24米,南北最寬處0.7米,最高處距地表0.6米,最低處僅0.1米。一眼望過去,這座當地人眼中的“靜山”更像是一個大一些的石塊。

網友戲稱:“說它是山,難道山頂、山坡、山麓相隔只有幾厘米?”但壽光市博物館前館長鄭濱海表示:“民國期間,有些人認為靜山不是山,是塊石頭,派人到現場挖掘,但很久也挖不到底,就認為是一座山了。1958年,再有人前往挖掘,也是沒挖到底,證明這就是座山。”這些歷史的記載,支撐著鄭濱海的觀點:靜山是山,只是大部分山體埋在土地之下。
“說它是全國最小的‘山’?這種說法不準確!”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專業從事環境地理學研究的呂建樹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憑借大部分山體埋在地下,就認為它是山,這種判斷不準確,或者說不嚴謹。”地下隱伏的基巖在地面出露的情況很多,而它們都不是山。
在學術上,嚴格定義的“山”按高度可分為高山、中山和低山,一般認為“高山”指山岳主峰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中山”指其主峰相對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低山”指主峰相對高度在150米至350米,如主峰相對高度低于150米,就難于形成山岳景觀,只能稱為“丘陵崗地”。同時,自上而下,一般的山可分為山頂、山坡和山麓3部分;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山、侵蝕山和堆積山。
呂建樹并沒有實地考察過此“山”。根據圖片,他做出了該石塊“像石灰巖”的判斷。同時他認為,壽光南部是大范圍的魯中石灰巖山地,出現這種巖石是可能的。
就相同問題,記者請教了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張祖陸教授等若干位老專家,他們一致認為,靜山是不是山,需要“實地考察探勘后才能得出結論”。
記者了解到,因為壽光境內沒有山,靜山的出現“驚艷”了當地人。攝影愛好者、市民賈冠禮說,“在壽光這片平原上,靜山這個凸起的小山頭甚至比庭院中的假山還小,但仍然讓我們壽光人欣喜,每次回老家我就習慣到靜山拍個照片”。
如今靜山已經成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壽光市文化局制定了3項保護措施:一是不準對靜山進行深挖;二是不準在靜山附近搞建設;三是防止個別人砸山取石。